这个春天,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别的原因,总感觉匆匆忙忙,没来得及细看,更没有时间品味,恍惚间就与春失之交臂了。不知不觉春渐尽夏将至,眼看着花落了,草色变深了,太阳一天天火辣起来了,再不出去出行就不方便了,便寻思起来,去哪里转转呢?
北边人文景观有几处,但是不甚喜欢,再说大多也都去过了,东西边似乎也没什么相宜之处,更远的地方是没办法去的,因为时间只有双休日两天。想来想去还是进山比较好。离西安城比较近的峪口有几处,在网上粗略看了看,觉得子午峪还不错,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人文,与老公一说,意见达成一致,周日一大早就出发啦!车过环山路,从南豆角村入峪。峪口竖一巨石,上书“子午古道四个大字,后面有一石碑,上面是对此古道的简要介绍。
子午古道北起长安子午镇,南到汉中西乡,全长公里,为古时长安城到四川的交通要道。唐玄宗命人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也从此道而来,因此又称荔枝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每年飞骑驰进,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啊!我们沿右边的水泥路南行进山。路面还算平坦,刚开始也不太陡,我们一面走一面欣赏沿途风光。山上的树木基本全绿,但因为山区气温低,所以树叶大多还呈现出早春那种清新的嫩绿色,让人感觉很是舒服。
入口不远处,迎面是一座水库大坝,全由石头砌成,我们都以为里面会湖水盈盈,波光粼粼,急急地爬上去一看,却让人大失所望,原来是空坝一座。远处的山涧倒是有一股细细的泉水流出,可是因为水太少,都从坝底渗出去了。说是古道,也看不出一点古道的痕迹,我们不禁有点失落。好在空气是极好的,天气也渐渐晴朗起来,微风一吹,让人感觉很是舒服,于是便又鼓足了劲往里走。几分钟路程后,我们便看到了一座小小的石拱桥,以为是个清代古迹了,然而近看也不是,都是后来重修之物。
路随山势崎岖盘旋,路旁谷底的溪水也渐渐上浮,不再离人那么远了。有小路能下到溪旁的,那里便聚集了很多人,或戏水、或休憩,溪水虽然不大,但是清澈见底,溪边又树木林立,形成浓浓的阴凉,让这些来自水泥森林的人们颇感惬意。
沿路不时会遇到农家,大多是很早以前的那种土木结构的房屋,门口搭几个凉棚,就做起了农家乐的生意。凡是有农家的地方,他们的房前屋后一般都会有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树正是开花的时节,粉紫色的花朵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老公说我,天生就是个野逛儿(家乡话,意思是野性子,爱到处疯玩儿),我也不否认。来到山里,我就像鸟儿飞到了森林里,鱼儿回到了大河里,这个自由、这个舒服啊!前后要是没有了人,我就蹦啊跳啊,一下感觉回到了十七八岁。
一路玩,也没记时间,但是也没多远就到了金仙观,很大的门楼,上面的对联我很喜欢,正反两面都拍了。
唐代新罗人金可记曾留学长安为宾贡进士,后隐居子午谷修道,所以此观名金仙观。原来的金仙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没有踪迹了。今天看到的金仙观建在两谷之间且二水交会所包围的一座山峰上下,东面遥对小五台,东南是子午大道,西北被环山拥抱。山顶是玄都坛遗址,海拔约千米,有石阶和小道可攀。登高望远,可见西安城郭及周围的山景。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过了金仙观,水泥路也就到了尽头,上面的路虽然宽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坑坑洼洼,步行还可以,车就不好走了。我们溜溜达达往上走,路旁有游人在用网兜捉蝴蝶。不远处有几座旧房子,在梧桐花的掩映下,忽明忽暗。可是走着走着房子却又不见了,我很惊奇,问老公,房子呢?老公说房子在你头顶上啊!原来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山坡的下面,房子就在几米高的小土坡上。
坡下有个妇女在卖凉皮等小吃,我们走过去问路,想知道前面还有多远才到山顶。一位刚刚下山的游客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才到梁顶。梁顶?不是山顶?这时候土坡上下来一位老人,他说山顶还很远,一般人都是爬到梁顶就折返回来了。听到这些,我也泄了气,我们就决定不上去了,在这儿坐坐就行了。老人热情地为我们倒热水,老公就和他攀谈起来。
我溜达着上了土坡,来到了那排房子前。房子很老旧了,都是土坯墙,有的门窗已经没有了,看来很久无人居住。只有中间的一户人家开着门,里面好像住着人。门口有一架简陋的秋千,两个小姑娘正在那里玩。我问小姑娘这里的人都去哪里了?她们告诉我说,人都搬走了,搬到山下去了,只有她们一家人还在。我在门口往里看了一眼,屋里光线很暗,看不清,只看到几件简陋的家具,杂乱地摆放着。我问小姑娘她家大人呢。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告诉我说,就在坡下卖凉皮,那是她妈。哦……
在小姑娘家门口台阶下面,我发现了类似薄荷一样的东西,我很高兴,但又不敢确定,赶紧问她,结果不是。有点失望,红衣小姑娘看我这样,就说她带我去找薄荷。有吗?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小姑娘带我走到屋前土坡边的栅栏前,小手从栅栏缝隙塞出去,竟然就真的摘了一截薄荷来。
我探头出去看,坡崖上不大的一块,薄荷又嫩又大,密密匝匝,让人垂涎欲滴啊!我甚至感觉薄荷清凉好闻的味道直冲我的鼻端而来,我不禁手痒难耐,问她可以摘点吗?小姑娘很大方,说,摘吧,说她们也就是泡水喝,用不了多少的。她特意带着我从一个栅栏门出去,来到坡下,再绕道上去,摘了一大把。
摘完薄荷,顺手又在旁边的田里摘了些灰灰菜。小姑娘对我的举动很好奇,她问我这是什么,摘这些干什么,我一一告诉了她。慢慢的我们就熟络起来,我们聊了很久,她告诉我她的名字还有她家里的情况。小姑娘又漂亮又可爱,我很喜欢她。老公刻意给我们留了影。
闲聊期间,我目睹了她父亲爬到大树上用笊篱收蜂的情景,看到了她母亲系着围裙忙前忙后的样子,还得知那位老人并非他们家人或亲戚,而是一个爬山爱好者,因为常常路过此地而与他们结缘,长久以来热心帮扶着他们。我为这一家人辛苦地劳作而唏嘘,为老人的爱心而感动。那天,我第一次主动留下了一个陌生人(那位老人)的电话。
返回的途中,太阳光很强,路两边卖野菜的人们还都在热辣辣的阳光下热情地叫卖。野菜的品种并不多,无非是些灰灰菜、槐花,还有就是自家种的小葱、韭菜之类。我本来不需要这些,这些东西城里市场上到处有卖的,没必要从这里拿回去。
可是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满脸的汗水,瘦骨嶙峋的双手,再想到那个小姑娘一家辛苦的生活,我就心里很不是滋味,赶紧也买了一些,心想尽一点点力,好让这些老人尽快卖完东西回家休息。老公很赞成我的做法,还说下次专门来一趟给小姑娘送些学习用品。
山口的农家乐都很有规模,我们选了一家叫做杏林苑的。这家院子很大,进门就是停车场,有鱼塘,最里面是一大片杏林。树木躯干盘曲,枝叶茂密,树与树互结连理,树下形成了大片的阴凉地,十几个大圆桌放置在树下。还不到吃饭时间,可是已经坐满了人,有人在用餐,有人在打牌,有人在上网,孩子们在吊床上、帐篷里嬉戏玩耍。
天气不冷不热,也没有蚊虫,在这里待着非常舒服。我们一直待到太阳快落山时才起身回家。这一趟没有爬太高的山,也没有走太多的路,基本都是走走停停,倒也舒服。虽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许多古迹,但是却结识了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和那位热心肠的老人,我认为这是几年来比较舒心的一次旅游了。愿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