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春天经常会听到一个谜语:头戴节节帽,身披青蓑衣,每年春三月,出土赴宴席。谜底是“竹笋”。
农历春三月的南方万物生长,老一辈主要吃蔬菜绿植类,放过动物鱼虾类,因为它们“腹中有子”。能吃的绿色植物里,有凡品,如灰灰菜、荠菜、水芹、苦菜、枸杞头等;有药品,如艾叶、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等;更有极品,比如竹笋。
竹笋是竹子的“精华”和“嫩芽”,在南方,有“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竹子、竹笋的评价很高。竹子产出的宝贝不少,有竹茹、竹黄、竹沥、竹叶、竹根等,但名气最大,最常用且药食同源的是竹笋。
竹笋有“素食第一品”、“山珍”、“菜中之珍”等称号,它一般在冬天或春天生长,冬笋在尚未钻出泥地时挖出来,春笋是刚钻出地面时挖掘的。从品质上看,冬笋比春笋好一点,但从名气上看,春笋远高于冬笋。挖冬笋,要有经验才有斩获,挖春笋,靠满腔热情和力气就能胜任。
竹笋有4大特点比较明显:
1、身份高贵,它的母体“竹子”,是文人墨客眼里“四君子”之一,竹笋跟着沾了光。
2、药食同源,竹笋不仅可以食用,还能镇咳、利尿、祛湿、消浮肿等。
3、采挖辛苦,全靠人工挖掘,山陡路远,艰辛异常,还要尽快吃掉,否则肉质会变老。
4、名菜担当,南方各地有一些竹笋烤、煮、焖、汤、炒等办法做出来的名菜,尤其与腊味搭配令人叫绝。
此外,竹笋有一道全国流行、全国有名的菜式——竹笋炒肉,很多男孩小时候都尝过,多见于淘气闯祸、成绩不佳、偷奸耍滑等时机,印象深刻。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涩,性偏寒,无毒,入肺经、心经、大肠经,治消渴、利水道、益肠胃、祛痰热,能长期食用。《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名著都有详细论述。
竹笋有甜笋、苦笋、淡笋、青笋等类别,历经千百年验证,有5个功效比较突出:
1、开胃消食健脾。中医认为,竹笋是“山林之精”,吸收土地精华,前期生长缓慢,但后期长势迅猛,每天拔高2尺以上,按照“形补”功能,可醒胃气,健脾胃,除积食,对腹脘胀满有较好效果。
2、清热化痰宁神。中医认为,竹笋是根茎,其性本凉,用于肺热引起的咳喘,效果很快,而且可以将黏痰、怪痰刮走,心烦、失眠、多梦时吃竹笋,有宁心安神效果。
3、养肝解毒降火。中医认为,春季肝主升发,用升发之物濡养才能生机勃勃。竹笋在春三月应季而生,是养肝的要药,其性凉还能防肝火旺盛。
4、润肠通便利水。中医认为,竹笋上尖下圆,中间有节,入大肠经,可清肠胃,助排便,根茎中空,可通水利水,非常适合消渴、积滞的病人。
5、利膈下气除热。中医认为,苦笋是一味良药,可拔除面目及舌头热黄,利膈下气,对汗后燥热伤风失音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竹笋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成分、叶酸、胡萝卜素等,还有钙、锌、磷、铁等微量元素,经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力,降“三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不过,竹笋含有较多的草酸、硅酸等成分,所以食用前最好先用盐来焯水和浸泡,不能空腹吃,也不要和海鲜产品同食,防止引起结石、消化不良和皮肤过敏等问题。
竹笋在中医归属于“发物”,食用有一些禁忌,多见于4种情形:
1、竹笋性偏寒,体质虚寒的人,平时手脚发凉、腹泻的人要慎吃,防止身体不适,儿童和孕妇最好不要吃。
2、竹笋粗纤维较多,消化系统不佳,有溃疡、胃炎的患者,尽量少吃,防止加重病情。
3、竹笋含有草酸成分,对肝病和肾病患者不友好,乱吃容易诱发高草酸血症,一定要小心。
4、竹笋有一定的嘌呤含量,过量食用会导致尿酸升高,所以要注意控制,痛风病人禁食。
总之,竹笋在春三月大量上市,它既有山珍的特点,也有菜品的担当,又有药用的功效,用对了可以收获多种功效,但其本身有一定的食用禁忌,不要乱吃,注意食用方法和进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