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年,正赶上三年饥荒,隆化县庙子沟人民公社庙子沟大队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即现在的大东沟)正和当时的全国乡村的百姓一样,在吃食堂。
当时的国民经济出现困难,人民生活变得困苦,粮油肉价格不贵,但都是限量供应。
首先是粮食限量,油在河北大概是限量每人每月三两,肉蛋奶在平时见不到,只有春节才杀猪吃点肉。到年开始粮食更紧张,加上肉蛋奶鸡鸭鱼等什么副食都没有,所有村民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当时吃所谓“瓜菜代”,没有瓜,也没有菜,大家为了吃饱肚子,只好去挖野菜、采代食。
所谓代食,就是百姓上山采橡子,撸嫩树叶、杏树叶、椴树叶、榆树叶、柳树叶、榆钱、柳苟、桲椤叶等树叶,挖苦麻子、车轱辘菜、青蒿根,摘灰灰菜等。一些东西入了肚子只起到填充作用,缺乏实际营养,所以好多人得了浮肿病。
一些代食,现在看好像都是好东西,但要经过处理才能吃。比如,杏树叶有*,直接食用可能致伤、致死,必须加工处理。要先用烧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泡七天,勤换水,最后无*,很柔软、滑溜。
因为漫山便野杏树多,村民一般都是用杏树叶加玉米面熬粥,也有炒杏树叶的。也有把各种树叶拌到玉米面里蒸窝头的,吃时有股中药味,苦的像喝汤药,实在难入口难下咽。
有的百姓偷着去山上或山沟里,找平整处刨小片开荒,种点大萝卜、胡萝卜等,比野菜树叶好吃。有的人家在给孩子相亲时,因有萝卜吃,家庭就招人待见,娶上了媳妇。一些人家还在小片开荒地里种了谷子或者玉米,他们把打的粮食偷偷地存放在靠山挖的土洞中,或者藏在房屋上的棚孔里、不生火的炕洞中。
据说,百姓那时在吃食堂时,喝一碗粥清得能见碗底,树叶窝头难以下咽,一些人饿得受不了,还扒过榆树皮吃。榆树皮晒干能压成面,做成面条或面糊糊。
本文由作者紫塞名篇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