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一
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早锻炼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树荫底下长着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内心里竟常常因此而涌动起欢快。我猜想这份欢快是源于孩童时代跟在哥哥姐姐屁股后面挖野菜回家,总被奶奶称赞而埋下的福种。
孩提时代的福种,是要到成年以后,中年以后,才会开出欢乐的花朵的。这样的感怀,总让我的每一个清晨的林荫路跑,充溢了一缕儿童时候撒欢田野的轻快明丽。
我幸运,每一段奔跑都会发现泥土里的惊喜,为雨后冒出的黝黑的地皮菜,为草丛里开出的摇头荠菜花,为桃树底下一簇一簇绿手指张开一样的苦苣,为柳树枝干上一朵一朵白耳朵竖起来一样的蘑菇……
最近一次晨跑,在宿舍楼门口我发现了一片灰灰菜。
这种野菜我从来也没有吃过,儿时只是听邻居阿姨指认过,这也是一种可以吃的野菜,我惊讶自己,怎么,四十多年过去,竟然还牢牢记住了它的模样。这份记忆,也让我怀疑自己,小时候是被一种怎样的饥渴压迫过呢?是出生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老祖母,还是出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的老母亲,亦或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老姐,把一份艰苦生活里的生存态度,传递给了我的呢?
在图片传送给老姐确认的确是可以食用的灰灰菜之后,我采了一把,回家焯水凉拌豆腐干味道嫩爽甘鲜,感觉比江南人家常吃的马兰头还要略胜一筹。在回甘的滋味里满足着,于是,更加深信,野菜的认知,也是我儿时就种在生命的一份福种。
习惯性地从古诗的角度去阅读“灰灰菜”的诗情画意历史文化,这也是我的幸运,是青少年求学生涯埋下的趣味福种,让我在守着窗子的闲置时空里,多出又一份,欢愉和满足。
二
“灰灰菜”应该是民间对它的亲切叫法,它的大名叫“灰藿菜”,学名叫“藜”,生不择地,自古就是可以采食的野菜。《诗经》里有一首《南山有台》开头一句便是:南山有台(可以做蓑衣的麻类植物),北山有莱……底下注释也说:莱即藜,即灰灰菜,嫩叶可食。
这就是说,我们在古诗里读到的“藜”“藿”“莱”都有可能是“灰灰菜”呢。
在搜找了一些有关灰灰菜的古诗文阅读之后,我发现,灰灰菜的卑贱地位,似乎从文字的一开始,就已经被定格。
首先是,先秦诸子,定格了“灰灰菜”的贫贱气质。
《孔子家语》中有一段子路的言论:“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姻狞蘘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
这段文字里子路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伤,只要双亲还在,他宁愿过以前,自己吃藜藿之实,而背米行走一百里给爹妈送去的艰苦的日子。这段文字更清晰地表明了,在孔子的儒家思想里,一切皆有礼节一切皆有等次,不可僭越,即便是食物。在当时,米(小米)是比较高级的粮食,而“藜藿”则是相对低级的食物,是艰苦生活的标志。
孔子的弟子曾参,也有一段跟“藜羹”有关的故事: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为藜蒸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答曰:“藜羹,小物耳。吾欲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
这段故事里曾参对后母的以德报怨不是重点,重点在他休妻的理由。只是因为妻子煮“藜羹”没有煮熟透,就要被赶出家门。他的这个做法显然会引起现代妻子们的抗议,然而他处理家事自有他的逻辑:煮饭这样的小事都不能“用吾命(听我的话),更何况“大事”呢?
且不去争论曾参的做法之对错,就看他对“藜羹”的评价“小物耳”,也足可见,“藜”在当时,可能是家常便菜也可能是家常便饭——藜麦粥。现在我们家常生活里流行的健康食物“藜麦”,幼苗就和“灰灰菜”长相一致,据说藜麦的幼苗也是可以采嫩叶当菜吃的。只是当时人不可能考察出藜麦粥的营养价值,只是从口感上去评定,它的地位自然不会高级。
从讲究礼节,讲究等级的孔子儒家子弟的这几段关于灰灰菜的故事里可知,春秋战国之际,灰灰菜,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农作物了,只是被他们定位为一种最低级的充饥食物。
对“灰灰菜”这种食物等级划分,法家韩非子也是认可的。《韩非子·五蠹》里有一段:“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这里所谓的“藜藿之羹”,就是灰灰菜叶菜籽和豆子,混煮用以充饥的食物,这样的食物,老百姓平常度日吃吃没啥,但是,尧帝也吃这东西,自然就显出他的高尚了。韩非子用这种低等级的食物来衬托尧的高尚。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等级思想的一点补充,将高贵的评判标准推向品格和精神层面。
但是,道家对“灰灰菜”的表述就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智慧。《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还只是用“藜羹”嘲讽孔子宣讲他的道义时候的惨状。《庄子.让王》里还有一个“原宪贫”的典故故事,就赋予了灰灰菜特别的气质: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戴樗木皮缝制的帽子)縰履(穿没有后跟的鞋子,继,音xǐ),杖藜(拄着灰灰菜的老杆)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
借这杆“藜杖”我读出了庄子与儒家思想辩论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原宪“藜杖应门”姿态,本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化合物,却被孔子得意门生子贡笑话为“有病”。这才引出原宪后一段关于“贫病”的道家理论演讲。庄子借原宪之口表述了道家思想对贫和病的解释,表达的是道家的人生价值观,独到又启智。而庄子对这个启迪后人智慧的原宪的外表描述里,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就在“杖藜”,嫩叶子可以当菜,结实可以做粥,枯萎之后的老杆,还可以当做手杖,这让我忽然明白了庄子对灰灰菜的情有独钟,“灰灰菜”实在是一种物尽天职的好东西,它在孔子走投无路的时候可以“藜羹”充饥,它在原宪安贫乐道的时候可以“藜杖”扶持。“藜杖”里有道家取法自然的态度,有安贫乐道的坚守。
低级属性已然!汉代的一首民间乐府诗《孤儿行》里也反复用到“藜”这个苦戚戚的意象,来描述底层凄苦的生活状态:……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然后是,汉晋文人,赋予了“灰灰菜”以人生态度。
或许,正是因为先秦诸子的这些关于“藜藿”的言论,到了汉代司马迁就继续这样的灰灰菜定位,并赋予灰灰菜以士大夫的人生态度。
他的《太史公自序》里有:“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翳,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司马迁认为,墨家也推崇尧舜,尤其在强本节用这一点上要求衣食住行皆与民一体,他用“藜藿”来借代,不事奢华的生活态度。
三国魏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用“藜藿”代指粗劣的饭菜。以粗劣的饭菜来表明自己的建功立业的决心。
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归结为,是对先秦儒家的“灰灰菜”意象延展,而魏晋时候的“灰灰菜”则更多继续着道家的灰灰菜情结。《晋书·山涛传》有一段:“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此段文字,赋予了“藜杖”高贵儒雅,洒脱不羁的山野隐士特质。
晋代的陶渊明,从官场转向山林,是先儒后道,儒道化合的诗人,他也有关于“灰灰菜”的诗句:
咏贫士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诗人描写“贫士”的生态,连灰菜汤也常常是没得喝了,可见其“贫”。但是,后人都知道,隐士诗人陶渊明不怕贫,他厌倦的是没有自由失去自我的官场人事。他诗歌里“灰灰菜”意象的运用,无形中也赋予了“灰灰菜”一份超凡脱俗的清雅。
从此,历代文人的诗文作品里就将吃灰菜挂在嘴边,用以表明自己的不为物化,追求精神,不求仕达保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三
果然是,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读起古诗来就会发现,唐诗宋词里,有无数“藜藿诗”,唐宋的古诗词里用到“藜”这个意象的,太多太多,读也读不完。并且,其中多半都是抒发归隐山水,享受田园独我的闲适之情。
大约是因为灰灰菜最终也没有进入中国农家的稼穑圈,它一直就停留在山野,唐诗宋词里的“藜”意象,也还是基本保持着先秦两汉南北朝时候的气质,唐宋诗人们借它表达的情怀也都没有超越。
选读了一些,从选读的几十首里,摘录几首。
1《病起题山舍壁》
唐代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唐代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3《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唐代王维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4《送金昌宗归钱塘》
唐代刘长卿
新家浙江上,独泛落潮归。秋水照华发,凉风生褐衣。柴门嘶马少,藜杖拜人稀。惟有陶潜柳,萧条对掩扉。
5《赠西邻卢少府》
唐代刘长卿
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6《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
唐代刘长卿
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谷口何人待,门前秋草闲。忘机卖药罢,无语杖藜还。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水流经舍下,云去到人间。桂树花应发,因行寄一攀。
7《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得西字)》
唐代刘长卿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8《山园秋晚寄杜*裳少府》
唐代钱起
惆怅佳期阻,园林秋景闲。终朝碧云外,唯见暮禽还。泉石思携手,烟霞不闭关。杖藜仍把菊,对卷也看山。望望离心起,非君谁解颜。
9《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
唐代韩翃
屿花晚,山日长,蕙带麻襦食草堂。一片水光飞入户,千竿竹影乱登墙。园梅熟,家酝香。新湿头巾不复篸,相看醉倒卧藜床。
10《赠强山人》
唐代郎士元
或掉轻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前溪。草堂竹径在何处,落日孤烟寒渚西。
11《田家即事》
唐代权德舆
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待学尚平婚嫁毕,渚烟溪月共忘机。
1《小台晚坐忆梦得》
唐代白居易
汲泉洒小台,台上无纤埃。解带面西坐,轻襟随风开。晚凉闲兴动,忆同倾一杯。月明候柴户,藜杖何时来。
13《大梦上人自庐峰回》
唐代杜牧
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庐峰过夏归。
14《村舍二首》
唐代许浑
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
……
15《夏初访鲁望偶题小斋》
唐代皮日休
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林间度宿抛棋局,壁上经旬挂钓车。野客病时分竹米,邻翁斋日乞藤花。踟蹰未放闲人去,半岸纱帩待月华。
读到杜甫的“藜杖”诗里,就感觉,多出一丝苍凉气息。
16《无家别》
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
17《晚》
唐代杜甫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18《秋清》
唐代杜甫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19《元日示宗武》
唐代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0《暮归》
唐代杜甫
霜*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1《鹧鸪天》
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浣溪沙》
宋代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
3《即事》
宋代张耒
雨枿生朝菌,秋墙长若邪。槐榆蔽穷巷,藜藋接邻家。但愿好事酒,无劳长者车。御冬须旨蓄,吾亦问生涯。
4《午饭》
宋代陆游
我望天公本自廉,身闲饭足敢求兼!
破裘负日茆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
5《赠童道人盖与予同甲子》
宋代陆游
吾侪之生乙巳年,达者寥寥穷比肩。
退士一生藜藿食,散人万里江湖天。忍贫不变我自许,挟术自营君岂然?
一事尚须烦布策,几时能具钓鱼船?
我读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摆在这里,每一个读者自有自己阅读以后的评价。不过,从这些唐宋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藜”作为诗歌意象,基本上就是“藜”不同生长期的几种功能,"藜羹”“藜杖”“藜床”。“藜羹”是在灰灰菜嫩芽时候采摘煮菜汤,或者是采摘菜籽煮粥,泛指粗菜淡饭;“藜杖”是指灰灰菜长老之后,就长出小树苗般的茎干,甚至可以长到1米以上,直立,粗壮,轻便,可谓质轻而坚实,于是古人又发挥了它另外一种功能——作手杖,泛指清贫闲适的生活。藜床,则是用藜茎编的床榻,可坐可眠,后来泛指简陋的坐榻,可代指生活条件艰苦。
唐宋诗人诗歌作品里的“藜”,绝大多数都只是诗歌里组合意象中的意象之一,借用灰灰菜的传统意象,表达自己生活的状况和人生的态度。只有王安石的《杖藜》,全诗四句,诗歌可以感知到的意象,只有一个“藜”,只用一个“杖藜”,就完全彻底地描述出诗人当时退隐山林远离宫廷的生活状态。这个诗歌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杖藜”“藜床”“藜羹”等等词汇,已经成为古代中国诗人们的常用词汇,用来指代已经相对固定的诗语心绪——贫顿清闲和洒然。
6《杖藜》
宋代王安石
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作为野菜采食的灰灰菜,要在早春时节采摘,过了这个时节,灰灰菜就会变老,长出小树苗般的茎干,甚至可以长到1米以上,直立,粗壮,轻便,可谓质轻而坚实。于是古人又发挥了它另外一种功能——作手杖。
直读到明代李东阳的《咏藜》,才看到对灰灰菜直接的咏物诗。这首诗对“藜”的概括特别完整,将灰灰菜的功能完全展现,新叶可以蒸了吃,老籽可以煮了吃,割下来的老枝杆,留好了,明年还可以当拐杖,好好活着就可以拄着藜杖去看绵绵秋雨的风景。
7《咏藜》
明代李东阳
藜新尚可蒸,藜老亦堪煮。
明年幸强健,拄杖看秋雨。
真没想到,一次儿时野菜滋味的咀嚼,竟让我读到了好一番“灰菜诗”的面目,不由更加着迷于古诗里的中国食材。
蝴蝶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