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一
“艾”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名字。《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可见苦艾早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苦艾又名:艾叶、艾草、冰台、医草、灸草……因为有一种苦涩的味道,父辈们都叫它“苦艾”,甚至常常将“苦”字去掉,简称“艾”。或许在父辈们看来,“艾”这个称呼才最能表达他们对苦艾的情感吧。
苦艾的茎和叶子类似菊,属于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在家乡,随处可见苦艾蓬勃嫩绿的身影:屋前檐后、田坎沟渠、荒山野坡,乱石坟冢……当春天的脚步伶伶俐俐地迈进乡村的门槛的时候,苦艾就偷偷地探出头来,这里几丛,那里几株,嫩绒绒的,张着小脸煞是可爱。半个月过后,大片小片的苦艾就绿了山坡,绿了原野。在和煦的春风中,挺拔的苦艾在山坡上尽情舞蹈,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苦艾如舞的律动中,萧瑟一冬的山坡日益花枝招展起来:鸟儿在林间雀跃欢唱,农人在田间播种耕耘,牧童在山坡追逐嬉戏。野花遍地都是:*灿灿的报春花,蓝盈盈的蝴蝶兰,红艳艳的炮仗花,紫微微的豌豆花……将春天点缀得如诗如画,如酒如蜜,不觉间人就醉在村庄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苦艾不断长高,随着苦艾长高的还有我们的心情。每年清明节,母亲都要蒸美味的苦艾粑。苦艾粑是用嫩苦艾叶混合糯米粉做成的,开始吃着味道有点微苦,但是吃下肚子后感觉口留余香。美味无与伦比,越吃越想吃。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苦艾粑成为我们难得一吃的美食。听母亲说,苦艾曾救了她的命。大灾荒那年,母亲饿得四肢无力,两只腿肿得厉害,皮肤亮晶晶的,拇指一按就是一个印儿——那是饥饿引起的浮肿。饥饿如一头张开嘴巴的巨兽,吞噬了村里许多人的命,外婆就在饥饿中失去了生命。母亲饿得没有法子,提着篮子到处寻找救命的野菜——灰灰菜、龙头菜、马齿苋、野蒜……可是就连野菜也很难挖到了。母亲见了绿油油的苦艾,割了回来,将苦艾焯了水,淘洗干净后剁碎,和着蕨根粉蒸成了苦艾粑。多亏那些苦艾,救了母亲的命。以后每年,母亲都要蒸苦艾粑吃,不过将蕨根粉换成了糯米粉。制作苦艾粑的工序复杂,先将割回的嫩苦艾叶用沸水煮透,捞起来泡在冷水里,浸泡半小时后挤干,剁碎(泡的时间越长,苦艾的苦味就越少),然后和在糯米粉里,包上花生和芝麻馅蒸熟后食用。花生和芝麻馅数量很少,是过年包汤圆剩下的。母亲舍不得吃,用塑料袋子包好,扎紧,然后放在碗橱里锁了起来,直到清明节蒸苦艾粑的时候,母亲才拿了出来。
母亲蒸苦艾粑的时候,我和二姐就守在锅台前,帮母亲打下手:烧火,掺水。我们竭力表现得勤劳,母亲才会高兴,才会多奖赏给我们几个苦艾粑吃。
苦艾粑蒸熟了。母亲揭开木盖子,一股苦艾的芳香便扑鼻而入,墨绿色的苦艾粑馋得我们不断吞口水,迫不及待地捧上一个就吃起来。至今还能忆起那个场景:两个面*肌瘦的女孩,蹲在地坝边上,一边吹着冒着热气的苦艾粑,一边狼吞虎咽……
现在很难吃到苦艾粑了。即便偶尔吃一次苦艾粑,也感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生活条件好了,嘴都刁了,哪里还能吃出以前的味道呢?
二
春天过去,采割苦艾的季节姗姗来临。采割苦艾是我们最快乐的差事。一般来说,采割苦艾是从端午节前几天开始的。这个时节,草薅了,麦收了,秧插了,红苕栽了,农活宣告结束一个段落。于是村里村外大人小孩都开始忙碌着准备过端午节了。采苇叶、包粽子是大人的事情,我们不用管,也管不了,但是采割苦艾是我们的差事。当然我们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差事。在平时,放牛割草保不好就会被大人责骂,而割苦艾比割草放牛轻松多了。何况满山满岭都是苦艾,我们想到哪里割就到哪里割,谁也不会对我们横加指责和干涉,岂不是快乐的事?
背个背篼,拿把镰刀,邀上几个小伙伴就往山坡上走。风轻云淡,天高地阔,山坡上到处弥漫着金银花的芳香和野果清甜的味道。一到山坡上,我们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忘记了,就连昨晚挨打的事儿都忘到了九霄云外了。
刷刷——刷刷——我们挥舞着镰刀,对一株株苦艾展开无情的“杀戮”。一道银光闪过,一片苦艾随之伏到在地,发出“噗哧噗哧”的脆响。一股特别的芳香气味直往鼻孔里钻。我们埋着头,弓着腰,小小的身子在一浪又一浪起舞的苦艾丛中时隐时现。随风而舞的艾叶,撩拨着我们的脸和手,痒酥酥的。一种兴奋的感觉从头浸到全身,然后浸入每个毛孔。人一高兴喉咙就发痒,于是我们学着大人的腔调就唱起来:“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响当当?什么出来月半边。什么出来三角尖?”这边刚发问,那边就迫不及待的接唱起来:“木鱼有嘴不说话,磬碗无嘴响当当。枷担出来月半边,犁铧出来三角尖。”……我们兴致勃勃,唱了盘歌唱山歌,唱了山歌唱情歌:“天上有雨又不落哦(娇阿依),情妹有话又不说哦,是好是歹说一句舍(娇阿依),等我回去心里落哦……”若在平时,我们是不敢唱情歌的,大人一定会呵斥:小娃儿不学好。但是在山坡上,我们忘乎所以,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谁也不担心有谁回家向大人告状。
唱走了调,大家嘻嘻哈哈一阵嘲笑。唱罢笑罢,苦艾就装满了背篼。而时间尚早,伙伴们便在山坡上到处寻找刺泡。端午节前后的刺泡又大又红,又多又好吃,俗称端阳泡。我们摘了很多,吃得一个个牙齿都感觉有些酸了方才罢了手。吃不完的刺泡用桐子叶做成碗兜包好,带回家里去慢慢享用。吃了刺泡,我们还采了许多蘑菇,摘了许多金银花。等太阳下了山,我们才背着苦艾慢吞吞地晃回家里去。
三
“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端午节早上,母亲早早就从山坡上割回了苦艾和菖蒲,然后将苦艾和菖蒲捆成小束,挂在了门楣上和窗户旁。翠绿的苦艾和菖蒲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院子里香气四溢。粽子的清香,苦艾的芳香,菖蒲的馨香,雄*酒的醇香,在村子的上空飘逸、萦绕。乡村的端午,是香气四溢的端午。在端午节,如果谁家没有悬挂菖蒲和苦艾,必定缺少过节的氛围和喜庆,心情也会大打折扣。即使吃了粽子,洗了艾水澡,喝了雄*酒,村里的老人也会唠叨,端午不挂艾怎么能保证一年到头的平平安安?
端午挂艾,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风俗,也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遵从。端午节悬挂苦艾是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医学上认为,五月是*月,天气燥热,蛇虫繁殖,瘟疫易流行,而五月的艾叶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清楚记载了这一作用:“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气”。
苦艾的用处很多,《本草纲目》里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因此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晒干的苦艾,也就是陈艾。对陈艾的药用,不用问医生,村子里的人都知道用陈艾叶熬水给刚出生的小孩洗“三朝”;喝苦艾水治疟疾;被虫蛇咬了将艾叶嚼烂了敷在伤口上消肿;将艾捣成细绒,捻成艾梗治病,叫艾灸疗法……村子里谁能真正与苦艾撇清关系呢?在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中,苦艾早就锲入了村子的内部,和树木一样,和猪牛一样,成为村庄的一个部分,不可分割。
四
残阳如血。
西边的半边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红彤彤的一片。知了还在不知疲倦地吟唱爱情,倦鸟已经归巢。金色的余晖透过树枝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一群小蚂蚁正在忙碌。它们扛着一块“肥肉”步履匆匆地走在归家的路上,因为黑夜就要来临。
蚊虫开始倾巢而出。*昏的时候,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它们“嘤嘤嗡嗡”四处寻找可以下嘴的地方。而我成为了它们袭击的目标。我的腿,我的手臂,我裸露在外的皮肤到处都成了蚊虫偷袭的“阵地”,一挠就成了一个红疙瘩。这让我异常恼怒,我停止观看小蚂蚁,站起身来拍打蚊虫。啪啪——啪啪——我挥舞着巴掌,对着“嘤嘤嗡嗡”乱飞乱咬的蚊虫左右开弓。父亲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对我说:该烧苦艾了。然后他从墙头抱来一捆苦艾,堆在地坝的边上,点燃了苦艾驱赶蚊虫。苦艾很快燃烧起来。一股浓烟腾空而起,在天空中袅了几袅,然后慢慢地消散在*昏的暮霭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苦艾的芳香……
夜,便在苦艾弥漫的芳香中来临。
苦艾飘香的夜晚,静谧、安宁。几声蛙鼓,几声狗吠,几阵虫鸣,都能穿透密密的庄稼地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皓月当空,凉风习习,正是纳凉的好时候。小孩在院子里捉迷藏、踢毽子、做游戏。大人围在院子里,搓草绳、打纸牌、喝茶聊天。包谷该抽穗了,稻子该上肥了,娃的学费该提前准备了,秋收后该给娃娶亲了……林林总总,拉拉杂杂,没有半点铺垫,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至不断有人打哈欠,才各自散开去。
整个夏季,苦艾的芳香都在村子里弥漫,萦绕。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屋舍,每一个角落都飘着苦艾的味道和芳香。因为苦艾,村庄才得在一天的疲惫之后安然入睡,然后在苦艾的余味中醒来,开始新的一天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