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搅团情缘 [复制链接]

1#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60831.html

西府搅团

搅团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我对搅团更是情有独钟。地道的搅团晶莹透亮,形似白玉,配上鲜红的油醋水,青翠的香菜绿葱,真是色香味俱全。无论在燥热的盛夏,还是寒气逼人的隆冬,一碗或凉或热的搅团,立刻能让我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我钟情于搅团,不仅是因为它味美可口,更源于我童年的记忆,因为这搅团里包含了太多的童年生活的苦涩,亲情的温暖,母爱的细腻绵长。

小时候搅团是我们常吃的饭食。记得每当教室的窗子上的糊的报纸被风吹破了,老师问谁家有搅团时,同学们几乎都会举起了小手。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填饱肚子永远排在第一位。那时候小麦的亩产很低,交过公粮后每家的粮食就不多了,农村人为了解决温饱,就打起了秋粮的主意,那便是玉米。玉米用来做面条不行,但用来蒸窝窝头、打搅团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一到了漫长的冬季,母亲总会隔三差五的打搅团。

那时,父母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中午时间紧,一般都是在晚上打。母亲打搅团时,我总是负责烧锅,并在边上观摩。水滚沸了,母亲便把已和好的麦面面糊,倒进锅里,并不断搅拌。等到搅均匀了,再向锅里撒玉米面,并边撒边搅,等软硬合适了,就不再撒面了,然后用力搅拌。为了搅拌均匀,母亲一般都用家里的擀面杖来搅拌。搅搅团是一个吃力活,“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就是说好的搅团要经过多次搅拌,绝对不能有疙瘩。我们家大人多,每次都会打不少搅团,所以搅起来很吃力。多少个夜晚,母亲在云蒸雾罩的灶房搅搅团,瘦弱的身躯几乎爬在了灶台上,细密的汗珠从发髻间渗出来,这样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

其实玉米面搅团远没有现在的荞麦搅团、洋芋搅团、麦面搅团好吃,而且也不耐饱,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多吃点,发明了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吃嘫(ran)窝搅团,把热搅团舀到碗里,中间挖一个小坑,把调制好的油蒜辣子汁倒入小坑里,从边上夹一点搅团,蘸着汁水吃。有时母亲也会把搅团打好后,趁热倒进一个用竹篾编制的筛子里,用勺子使劲挤到盛有凉开水的盆中,搅团就会变成了一条条小鱼,好看极了。稍凉一会后捞起盛到碗里,浇上汁水,再加点母亲夏季晒干,冬季再煮熟的灰灰菜,酸爽过瘾,每每香得我差点连舌头都要给咽下去。第二天早上上学前,母亲把先一天的凉搅团用开水热一下,调点盐醋辣子,竞也觉得是一种美味。有时也把凉搅团切成小块,放些调料,当做一道菜,就着馍吃。就是这道菜,不知陪伴着多少同龄人度过了童年,承载了我们这代人酸楚的记忆。

对于搅团我好像永远也吃不腻。那时家大人多,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炕沿,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家常,其乐融融。要是能吃上一碗母亲亲手打的搅团,简直就是寒冬里最好的慰藉。吃完一碗,想要细细品味这滋味究竟是何等玄妙,竟也说不出。只是感觉搅团香嫩柔顺,那温度、那味道,让人胃口大开,放下碗时,还想再来一碗。

我参加工作后,每逢周末,母亲都会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不是蒸面皮,就是打搅团。有时我也给母亲帮忙,竟也学到了不少做饭的技能,使我受用终生。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大鱼大肉也多见于饭桌,但我还是爱吃搅团。偶尔三五个朋友聚餐,我都会极力推荐搅团,因而被朋友们戏称为“搅团客”。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打的搅团了。有时也自己打搅团,但没有老家的大铁锅,煤气灶上的大炒瓢用起来总是感觉不顺手,虽然深得母亲真谛,打出来的搅团发到朋友圈,获赞无数,但总觉得没有母亲打的搅团好吃。

我常想,我这么爱吃搅团,究竟是因为搅团独特的味道,还是因为它有着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抑或搅团里还包含着故乡的味道,回忆的味道?这味道使我*牵梦萦,牵引着我多次回到老家,每每在母亲坟前,我都会泪水涟涟。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似乎又看见了母亲那瘦弱的身躯,几乎是爬在灶台上打搅团的身影。

作者简介

卢旭升,网名永不言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在闲暇之余,徜徉于文学殿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聊以自娱,倍感开心。

精彩悦读

找工作|找房子|二手买卖|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