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北方农村,生活还不富裕,但也吃得饱,玉米面窝头、饼子、麦面和高粱或玉米面两掺的花卷是常吃的食物,纯麦面的馒头则是磨面机磨的麦麸较多的麦面做成的,黑黑的,大米也不常吃。
只有过年过节、红白事、庙会、招待亲戚、修房盖屋、农忙等时候,饭食才会改善一下。日子虽然清贫,但也不乏美食。
春节美食
北方的春节,传统美食当然是饺子了。不过馅料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一般就是冬储大白菜或者干萝卜条调馅儿,也有用莲藕的,新鲜的大棚韭菜、茴香苗是吃不到的。
除夕用柴火大锅煮捞一盆大米饭,用柳条笊篱把滚熟的大米捞在红色的陶盆里,盖上高粱秆盖帘儿焖上一会儿。锅里的米汤加些水,烧开了继续做白菜豆腐粉条猪肉的大锅菜。
大锅菜熟了,煮进去一些饺子。大锅菜饺子加上些白米饭,就是北方农村传统的年夜饭。做的量要多,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正月初一的早晨纯煮饺子。春节还有一些油炸美食,饺子的面团剩下了就擀成薄薄的面饼,切成小长方形块,中间划一道小口,掏成小麻糖,油炸之后酥脆爽口。
开水冲白面,搅拌成糊状,用筷子拨到油锅里,油炸疙瘩软糯香甜。
粘粘的白米和熟枣泥搅拌均匀,团成丸子,油炸大米丸子别具风味。
干干的粉条放进油锅,滋滋一响就迅速膨胀成白脆焦香的粉条。白豆腐用锅蒸了,切成小方块,放进油锅,炸的里嫩外焦。也可切成大的薄方块,两面油煎的油*。油炸的烧豆腐和平锅煎豆腐都可以放在罐子里,用盐粒覆盖,保质好长时间。
猪肉的瘦肉用来做饺子馅儿,肥肉用油锅煎,熬成白白的猪油,焦*脆香的猪油渣儿,是孩子们的最爱。
整块的猪肉炖熟了,腌在瓷罐里,撒上厚厚一层盐粒,防止变质,可以吃一正月。
春节的面食无非是白面馒头,比平时的面要白很多,也蒸一些枣花,蒸饼、豆馅儿馍馍,糕窝窝
等。枣花就是把面搓成细条,盘成圆盘,用筷子夹成花瓣形,中间插上一颗枣,形似花朵的面食。
蒸饼就是几个面饼摞在一起,层间加些香油和盐。
春节招待亲戚的饭菜也很简单,炖好的猪肉、油煎的豆腐炒白菜粉条,和馒头米粥一起吃,热乎乎香喷喷的。
只有谁家初二招待头一年的新女婿才会凑上七盘八碟的菜,摆上一桌酒席。初五吃大锅捞手擀面条,寓意吃了劲道的面条,有力气开春农忙干会儿。初十饺子,十五则没有吃元宵习俗,也是饺子大锅菜之类。正月二十五,春节前蒸的馒头吃完了,只有到这一天才可以重新蒸,蒸的馒头顶上加一颗枣,或者里面揉进几颗枣,或者用枣泥卷成枣泥花卷,用来祭仓官(民间主管粮食丰收的神)。
节日美食
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柴,烙煎饼。北方农村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有用铁制鏊子烙煎饼的习俗。
还有一种习俗就是蒸红小豆糕和扁豆糕。把红小豆或者扁豆摊在篦笼上,蒸成豆糕。扁豆是一种小颗粒的扁扁的豆,像青椒的籽那么大,颜色褐红,现在很少见了。
扁豆糕切成方块,类似沙琪玛,味道沙甜。
端午节吃粽子,和南方糯米粽子不同,北方用大米红枣包粽子,放些红糖,用苇叶包裹,勒上棉线或者稻草秆儿。
春季、麦前、秋后是庙会集中的季节,庙会招待亲戚的美食多是大锅菜,春季用瓦缸生豆芽做大锅菜。
走亲戚送的是一篮子蒸好的油卷儿、花卷儿,
或者买些油条、糖糕、馓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收秋种时候,除了月饼和时令水果,也没什么花样儿,无非大锅菜和饺子。冬至早晨吃饺子。腊八喝粥,腊月二十三糖瓜儿沾,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豆腐点卤水前的豆腐脑最美味,像老豆腐,新鲜的豆香味儿,不像现在大街上卖的石膏豆腐脑那样无味。
红白事不能算节日,但也是美食的日子,一成不变的大锅菜百吃不厌。只是随着季节的变化,主料豆芽、豆角、冬瓜、白菜四季变换猪肉、豆腐、海带、粉条、丸子则是永久不变的配料。
野味美食
春季榆钱苦累是一道美食,嫩榆钱搅拌白面玉米面蒸好,就是榆钱苦累了。
家乡有一种树叫秋凉树(或秋杨树?不太确定学名),高高的,类似白杨树,只是叶子小而尖圆,像榆树的叶子,叶子厚实光滑墨绿。春天刚发芽的嫩叶则是浅绿。刚发芽的秋凉树嫩叶可以吃,开水焯一下,切一切,用香油和盐调拌,是一道可口的凉拌菜。小时候妈妈常凉拌一大盆,够吃好几天。那种味道只回味在童年的记忆里,现在再也见不到那种树、吃不到那种叶子了。
灰灰菜、马齿苋、麦荚子、杏仁菜等野菜也可以凉拌或者蒸野菜包子、野菜团子吃。荸荠、绵绵萏是水生的块茎果实,煮熟了绵甜像小土豆。河虾、小鱼可以做成油炸虾米、小酥鱼。夏季捉的蝉的幼虫老蛊蛹可以用盐水浸泡后油炸了吃。
你的家乡有哪些美食?有哪些美食只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欢迎您评论补充。
油炸蝉蛹野菜团子馓子大米丸子油炸面疙瘩花卷儿窝头枣花
#记录农村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