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乡美文化ID:gh_fdf」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三季度征稿时间:年7月1日至9月30日
三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10月9日
又见野菜(散文)
文/宋岳坤
凡是下厨做饭的人,都有在菜市场上的蔬菜摊位前挑来挑去,徘徊良久,犹豫不决的经历,最终选一把刚上市的野菜回家,家人们也为吃到新鲜的野菜连声称赞。
然而,在那个粮食和蔬菜紧缺的年代,人们通过食用野菜,下咽主食,并以此减少经济开销。
对野菜的开发食用,源于何时不得而知。邓州人普遍食用的野菜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上野菜”,即田野里生长的野菜,如荠荠菜、马齿菜、蒲公英、苜蓿、灰灰菜、面条菜、刺儿菜、蒿菜、野芹菜等,通常可以热炒、凉拌,做汤,也做蒸菜;另一类是“树上蔬菜”,如香椿、洋槐花、葛花、榆钱等,除香椿大多腌制成凉拌菜外,其他几种通常制作蒸菜,用蒜汁凉拌,这些野菜均十分受欢迎,而让我无法抹去记忆的野菜是荠菜和苜蓿。
在邓州乡下,春节过后,适逢一二场春雨,正是挖荠菜的好时节。这时的荠菜长势好,秧苗嫩,色泽正,无论是麦地里,菜园边,还是小路旁,沟堤上,一丛丛,一片片,惹人喜爱。儿时,星期天不上学,约几个伙伴,挎一个小筐,拎一把弯铲或一张镰刀,到田野里,不用太多工夫,就可收获颇丰,满载而归。奶奶先将荠菜上的泥土和脏物抖擞干净,凉水冲洗,用开水氽一下,晾一晾,挤去水分(不必挤干),再与炒好的鸡蛋,备好的韭菜或少量芹菜放在一起剁碎,配上葱、姜和调料,淋小磨香油拌匀,半盆的荠菜饺子馅就做好了。等到一碗一碗的水饺盛好,端到餐桌上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洋溢在全家人的脸上。当年,荠菜还没有与五花肉一起剁碎,做成荤馅饺子,而这种素馅的水饺就已经是上好的主食了。每次吃荠菜饺子时,都会想起童年的歌谣:“荠荠菜,包饺子,妈呀妈呀这咋吃?一口一口咬着吃。”
苜蓿这种植物,许多人压根儿就不认识,如果说可当菜吃,许多人更是闻所未闻,回忆多年前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你就明白了。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蝶形花,紫色,结荚果,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据史书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虽经千辛万苦,却没有完成使命,张骞的意外收获是把西域的核桃、苜蓿等作物种子带到了中原。
我们生产队种植苜蓿,有两个用途,一是给生产队的耕牛做饲料,二是掩埋地下做绿肥,使土壤肥沃,庄稼长势良好。不知道谁偶尔从外面听说它可以拌上面,上笼屉蒸熟,用蒜汁拌匀,制作成蒸菜吃,味道还蛮好的。不久,关于苜蓿可以食用的消息在家家户户悄悄传开了,都想试着做一次蒸菜解解馋。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和我商量着到生产队的苜蓿地里掐一些苜蓿尖儿,回来让奶奶做一次蒸菜,但是苜蓿是集体的财物,有生产队安排的看庄稼人员巡回看护,防止被人收割。采摘集体的苜蓿是不能让人发现的。我们发现四周无人看守,蹑手蹑脚地向种植苜蓿的田地里边走去,还要弯下腰,俯下身子,让苜蓿遮掩头部,生怕被生产队干部或看庄稼的人员发现。所谓做贼心虚,正是“怕处有*”,正当我们全神贯注采摘肥硕的苜蓿尖儿的时候,生产队长的一声吆喝,打破了田野的寂静,把我们几个吓得浑身一哆嗦,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想拔腿跑吧,回头一看,队长就在我们身后不到几米的地方。我们束手就擒,怯怯地站着,个个耷拉着脑袋,不敢正眼看人,目光在几个伙伴之间交流,手里的苜蓿不知道放在哪里为好。一个个不知所措的小俘虏,被队长严厉地训斥一通后,筐子也被没收了。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采摘到苜蓿,反而自家筐子也被没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年长一点儿的小伙伴小声嘟囔着,“掐一点儿嫩苜蓿尖儿怎么了,又不影响它的生长和产量,真正到了苜蓿老枯的时候,你让人吃,谁又去吃呢?”幸好队长和我们有一定距离,没有听见。
挖荠荠菜和采摘苜蓿,同样是获取野菜,却记忆迥异。
光阴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不变的是野菜,变化的是体会。彼时的野菜是用来下饭和充饥的。今天的野菜只是家庭主厨对蔬菜品种的变换和味道的调整,每当野菜上桌,主厨总是夸奖:野菜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蔬菜,具有怎样怎样的药用价值和治疗功效,将自己从网上学到的知识炫耀一番。我则复述着年少的经历。
审阅:廖林
简评:挖野菜、吃野菜充满了生活的历练和芳香,享用的是野菜,记住的是一个时代的回味。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宋岳坤,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爱好文学,河南省邓州市人。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