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高粱里的乡情人生絮语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321/6983179.html

怀念红高粱

文/荣凡诗

过去,在广袤的鲁西南平原,种着大片大片的红高粱。在南风轻拂、万物向荣的春天,农民播下红红的高粱种子,育出针尖一样的幼芽,极力地钻出地面。苗儿由*渐绿,变得柔韧了。春雨洒过,高粱苗疯长,高高的身材独立风骚,其他禾苗显得那么矮小。尤其是夏日雨后,它长势惊人,据说在夜里能听见“咯吱咯吱”的拔节声。

初秋爽人的风徐徐吹过,像用梳子给田野梳理着绿色的秀发。那高粱秸存不住气了,开始脱去绿色的外衣,换上枯*色的马甲。高粱在万紫千红、丰收在望的秋天里,争先恐后成熟了。一片片红脸儿的高粱方阵,威风凛凛站在田野上,像是迎接检阅的队伍。秋天的艳阳,使那密密挤着的鲜红高粱穗子,露出嫣红的笑靥,随风婆娑,发出一片沙沙声,散发着新禾的醉人气息。

《*河大合唱》是一组震撼中华民族斗志的歌,那“青纱帐里逞英豪”词句,激动得人们思潮翻滚、热血沸腾。我小时候,穿行在红高粱“织”成的青纱帐里,活动多多:挖些灰灰菜、七七菜等,掺和面、糠充饥;割青草,交生产队喂牛;打高粱叶,嫩的喂牛羊,老的织蓑衣防雨;还利用藏人方便的条件,去摸瓜摘果等。地里闷热难忍,我们就找红色的高粱秸吃,名曰吃甜秫秸,咀嚼其甜水。还钻来钻去,找黑黑的乌米(高粱杆上长的孢状物)吃,剥掉外皮,咬一口甜甜的、面面的,宛如上天赐给农村孩子们的小食品,给大家带来享受和欢笑。那即将成熟的红高粱,分享着孩子们的天真和欢乐,也见证着庄稼人的辛劳和忧愁。

时令到了,高粱熟了。硕大饱满的高粱穗,把秸秆压弯,向辛勤的耕耘者晃头致意:该收获了!男子汉拿起板镢砍高粱,一把把放在田地上。妇女们手拿钎刀,截下穗子。然后就拉穗子,运秸秆,刨扎子,打场,整地……红高粱“身”高三米左右,这是它值得骄傲和难能可贵的。什么下洼野地,什么雨大水涝,它都不怕,照样生长、成熟,是有些农作物无法比拟的。所以人们用歌谣颂它:红高粱,刷啦啦,满囤的粮食到俺家。天也灵,地也灵,今年是个好年景……

大地拉上了丰收高粱的幕布,预示着红红的高粱将走向百姓的餐桌。人们用红高粱面,做窝窝头,烙饼子吃。上中学时,这时节几乎都是吃高粱面卷子,硬硬的,涩涩的,的确吃够了。母亲做的高粱面鱼,至今记忆犹新。磨出高粱面,煮熟成稠糊状,用一只“漏盆”,将热糊子漏在刚刚从井里打出的凉水中,热糊子被井水一激,就成了蝌蚪状的小疙瘩,盛在碗里不散、不粘,喝在嘴里凉凉的、滑滑的,一股新粮的香味涌入心田。如果再浇上醋、蒜,撒上青头儿,即成为颇有特色的农家冷餐,消暑垫饥,美味可口,可惜再也吃不上了。有存粮的人家,和点麦面压成薄如蝉翼的白皮,裹住红高粱面,做成“花里鼓”窝窝头;或者掺和点豆面,做出的窝窝头,就好吃多了,口感滑爽,富有香味。

在困难的年月,我们家常是喝高粱面糊糊,有时熬上地瓜干、野菜之类,维持生活。四月短,五月长,割完了麦子砍高粱。高粱,是最早登场的秋庄稼,接济人们度过麦后漫长的时光,避免或减轻了老百姓挨饿的苦楚。

红高粱除了人们食用外,也是酿酒、做醋,生产酱油、糖和味精的原料,还是家禽牲畜的饲料。那高粱秫秸,过去是我们家乡百姓盖平房的主要用料,梁檀上铺上它,承受二三十公分厚的泥土。秫秸还可破成蘼子,用来编席。白白秫秸蘼,掺和其他红、青等颜色的蘼子,编成花席,铺在床上,着是好看。那年代,我姐妹都编过席子,卖的钱用来买救济粮等。姐妹白天黑夜忙碌,为家里生活付出了辛劳,我想起来既感激,又难过。“九埽治河,秫秸当家”,高粱秫秸和石头一样,是*河防汛的常用料物。一到汛期,饱经风霜的老牛车装着小山似的高粱秸,一车一车送到*河大堤等处。洪水到来时,将秫秸铺设好,起到顶水抗浪的作用,并以其匀长坚韧久不腐朽而受到众多治*人的交口称赞。人们吃着高粱面窝窝头,用高粱秫秸,抵御着*河洪水、冰凌的侵袭。可以说,我家乡的红高粱,在早些年*河抗洪抢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立下了无数的功劳。

我是高粱地里长大的人,是红高粱养育了我,我对其有着满腔炽情。可能是现在科学种田,优化粮种,或者是嫌高粱产量低的原因,齐鲁大地已不多见红高粱的身影。但,我还是很怀念红高粱的。(图片来自网络)致敬八一|荣凡诗:暖在*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