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西沟,贯穿了一座河南小山村的艰难史 [复制链接]

1#

西沟位于我村西北方向,沟长五里,沟的一头连接我们这个山村,沟的另一头连接着绵延起伏的太行山余脉。

一条沟,与一个村乡亲们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它用炽热的胸怀呵护着这片百姓,用它甘甜的乳汁滋润着这方百姓们的心田。它就是我们家乡的西沟。

桑明庆

刘阿明

编辑

抗战时的西沟

全村百姓的保护伞

西沟东边长长的土崖和西边绵延不断高低不平的山包,像两条坚强有力的臂膀,守护着这方百姓的性命。

“七七”事变后,疯狂的日寇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大好河山惨遭*子践踏,不久豫北重镇安阳沦陷,紧接着安阳西部重镇水冶也沦陷。

我们村离水冶十五公里,村东边二里地有一座山,我村乡亲们叫它东山坡,外村人叫磊口岭,坡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东坡山口,向东经山庄、小寨、珍珠泉可以通到水冶,再往东可以通到安阳,朝西可以通到林县。

日寇占领水冶后,向西扩张侵占林县就必须经过我村,在地下*的组织和领导下,我村组建了抗日武装民兵小分队,在东坡建立了消息树。

民兵小分队日夜巡逻在东坡岭上,一旦发现日寇向西来,马上放倒消息树,村里的乡亲们便抱着孩子、牵着牛赶着羊、挑着粮食,用小推车推着铺盖卷和盆盆罐罐及所有家当,向西沟跑去,躲在沟里和山包上。

民兵小分队在东山坡这条小路上边摆开阵式阻击日寇,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是我村民兵阻击日寇的最佳阵地。

日寇多次向西侵略都遭到我村民兵的英勇阻击,日寇伤亡无数,而我村父老乡亲,由于躲藏在西沟,人和牲畜以及粮食没有受到一点损失。

疯狂的日寇,咆哮着高喊,一个小小的磊口岭,竟能阻止大日本帝国*队的步伐,一定要拿下,要把这个村踏平,把人杀绝。

一九四二年夏季,日寇组织大规模日伪武装,带着钢炮山地炮等重型武器,从水冶出发疯狂地向磊口岭进攻,我村民兵在东坡岭上玩强阻击。

村里的乡亲们得到消息后马上进行转移,纷纷奔向西沟躲藏起来。

这时茂善大娘已怀孕九个月,就要分娩了,村里的接生婆已做好了准备,水盆、剪刀、热水、介子都摆在了面前,听到消息后,茂善大爷赶紧把大娘扶到小推车上,跑着推到西沟。

接生婆在后面抱着接生的工具也是一溜小跑,跑到西沟安全地带还没有安顿好,茂善大娘就在小推车上分娩了。

一个白胖的男孩在枪声里、在奔跑的路上降生了。茂善大爷为了让孩子记住出生的过程和地点,给孩子起名叫“逃生”,意思是逃到西沟出生的。

今年已是七十七岁的逃生大哥,经常会到西沟他的出生地看看,每当这时他都会满眼充满泪水,自言自语的说:“西沟啊,是你呵护我安全出生的,没有你的呵护就没有我生命。”

日寇这次进攻由于攻势大,我村民兵最终没有能够阻止住,*子还是进村了。

日寇进村后,发现已是一个空村,他们没有找到一个人一粒粮食,甚至连一只鸡都没有。气急败坏的日本*子丧失了人性,放火把整个村庄点燃了。

一个美丽的山村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大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夜,几百间房子片瓦未留,连乡街上的土地都被烧焦了,所幸的是乡亲们躲在西沟,没有一人伤亡。

全村共建“母亲渠”

见证了父亲的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村急需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由于我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土薄石厚,吃水主要靠天,家家户户院子里挖有旱水窖,下雨时把雨水储蓄起来,沉淀一下再吃,这样的水很不干净,经常有村民拉肚子闹痢疾。

为了彻底解决吃水问题,一九五二年春天,村里决定将西沟的小溪引到村里,让乡亲们吃上干净的溪水。

这一决定,乡亲们非常拥护,于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上级*府也很支持,县里派来了技术员,帮助测量设计和施工。一时间,引水工地热闹非凡,挖沟的、运砖石的、送石灰的人流不断。

在工程施工中,砖的用量大,一时搞不到那么多,就这样耽误了施工进展。村里决定在周边找废弃的旧坟墓,挖掘旧砖使用。

当时我父亲二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年纪,就和四五个小青年,在西沟东土崖上边的田野里,找到了几座废弃的旧坟墓。他们连续挖掘了三座,往工地送去几千块砖,确保了工程进展。

在挖掘第四座旧坟墓时,一向狠活的父亲,为加快挖掘进度,跳进墓道里,决定冒险挖掘,他要用钢钎撬倒甃墓的砖腿,这样可以使整个墓体坍塌,很快就可以将砖挖出来。

只见父亲,把唾沫往双手上唾了唾,两只长满老茧的大手,紧紧攥住将近二米的钢钎,用力插进砖缝,左右来回撬动。

只听得整个旧墓“嘎吱嘎吱”作响,瞬间坍塌下来,父亲由于躲避不及时,被压在下面了,几个小青年慌了神,赶紧喊人来抢救。

所幸坍塌的旧砖有缝隙,再加上抢救及时,父亲没有大碍,只是伤了一些皮毛,休息了几天后,就又上了工地。

经过三个月的施工,一条长三千米,四十公分见方的吃水渠修好了,西沟潺潺的溪流,顺着这条小渠欢快地流入村里,流进了乡亲们的心田。

细流润物无声

再助百姓躲过天灾

岁月在风雨中奔跑,到了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庄稼无法下种,田野一片赤土,树叶都被炽热的太阳烤焦了。

这时的西沟,又一次显现出它母亲般的关爱,溪流尽管小了许多,但没有断流,乡亲们仍然能喝到甘甜的乳液。

由于沟长沟深,再加上有一条不断的溪流,沟的两岸气候相对湿润,沟底和沟岸长有不少野菜,茵陈、灰灰菜、野苋菜、面条菜、芨芨菜、蒲公英等是当时再好不过的野菜了。

沟头、岸边、山包下的槐叶、榆钱、特别是春天里开放的雪白的槐花,都是西沟献给乡亲们救命的食材。

听父母说,乡亲们把这野菜和麸皮、粗糠、红薯面和在一起,捏成窝窝头供全家吃。

吃这样的窝窝头往往造成大便干结,拉不出来,很多家庭都是男的给男抠大便,女的给女的抠。

既是这样,吃不完的野菜也舍不得扔,而是晒干留到冬天吃。乡亲们还会利用这股溪流,在沟底、岸边种上一些蔬菜,特别是南瓜,耐干旱好成活,收成高。

到了秋天,漫长的藤秧上会结出一个个硕大的南瓜,女人们会小心翼翼地翻开藤秧,轻手轻脚摘下,像接生婆一样把南瓜放到荆条篮子里,然后连蹦带跳回到家,要给男人和孩子做上一顿上好饭菜。

西沟,地上和树上的野菜和那条涓涓溪流,陪伴乡亲们度过了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

尾声

时光煮雨,岁染沧桑。西沟,带着无限的荣光走进了新时代。如今,家乡*府带着一颗敬仰的心,已对西沟这片自然生态区进行了保护。

沟两边实施了退耕还林,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治理,沟底的土路全部硬化为了水泥路,沟底岸边山脚栽种了许多果树。松柏盖顶,果树缠腰,森林铺地,四季花开,四季有景的生态西沟即将形成。

西沟,生命之沟,我们对你致敬,对你顶礼膜拜!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示意)

作者简介

桑明庆,安阳市殷都区人,现供职于安阳县粮食局,安阳市作协、诗词学会会员,散文、诗歌散见新华网、搜狐网、大河网、《粮油市场报》《石家庄日报》《谷风诗刊》《文源》《安阳日报》等媒体,年出版诗文集《太行小溪》,有多篇作品获奖。

推荐阅读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

为啥老嫂子不愿意搬到城里住?乡下有啥勾住了她的*?

豫记荐物,甄选河南好物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查看详情

作者来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