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乡风物亢振洲野菜谣 [复制链接]

1#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25829.html

多日的干旱,终于迎来了一场透雨,把尘仆仆的大地洗了个干干净净。

霁日光风,草木欣欣。花草树木都抖擞起了精神,换上了一套新装。墙根那病怏怏萎靡靡的衰草,也倏地生发出了生气,一夜间看上去好像蹿高了许多。裸露的土地上,铺设的砖隙间,小雨淋不到的墙角树根,突然间冒出了许多嫩生生,绿驳驳的草色,像一年有了两个春天,一个在三月,一个在中伏,连只有春天才迅发的一圃圃竹丛里也蹭蹭蹭地冒出许多新簧,真有点夏日春景的味道。

佳色葳蕤,细雨如烟。远水低云,芳草野径。蓦然,一丛草色入目。红红的,圆圆的,细茎如竹,叶厚色殷,铺地而生,茎节扑散。偶有小花著于茎上,形若浅盘,状若疏星。哦,这不是马齿苋么?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野菜。

是的,是的!像见到了久别的友人,我立即俯下身子,仔细抚摸它那肥厚的椭圆形叶片,真想搂在怀里。我知道,马齿苋籽粒是非常细密的,小的如同鱼籽细糜,一股风便会吹很远。我也知道,马齿苋的生命是顽强的,你即使把它拔出来扔到骄阳地里,也很难把它晒死。只要地上有土,但遇到一点点雨水,它一定又会复活,藴成新绿。家乡就流传着一个唯美的故事,说当年羿射九日,就是因为有一个太阳藏在了马齿苋叶子下,从而逃过了一劫。由此,马齿苋便成了太阳的救命恩人,根本不怕太阳晒了。

既然这里有一棵马齿苋,附近就一定还会有许多马齿苋。这不仅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也是我小时候的经验。它那如鱼籽细糜般的籽粒被风儿一吹,就会飞撒四方,孕了生命,绿了土地。

没有犹豫,趁着这伏雨霁日送来的恩赐,我不顾老腰僵硬,弯下身子挖起马齿苋来。

马齿苋在我们家乡叫马齿菜,通常吃法不是蒸圐垒(山西的一种面食,用野菜拌面粉上屉蒸熟。太原、晋中叫“拨烂子”,晋南叫“圐垒”),就是做菜团子,也有焯熟了做凉拌菜吃的。它性凉,口感润滑、细腻,在诸多野菜中属于很好吃的一种。即使现在,在很多城市的菜市上还能见到有摊贩卖马齿菜,足见其诱人不衰。

█马齿苋

也许我是山西人的缘故,但无论怎么吃,似乎少了蒜和醋便不地道。当然如果淋上些麻油,拌入一点油泼辣子,味道便更鲜美了。

说起野菜,我便不禁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我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也算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一代人吧。但我们的童年和青年却基本都是在饿肚子中长大的。

五六十年代,即便在城市,野菜也几乎是所有人家饭桌上的常客。那时候城市里柏油马路很少,多是石板路、青砖路、灰渣路和土路。路边、砖缝、树坑、荒地,只要有土的地方,都会生出杂草野菜来。

我出生在晋南农村,田间地头、野圃荒园、畦垅埝畔、树隙禾下,总有荒草野菜杂生在其间。春天里最早萌生的是杂生在麦垄中的荠菜,还有那些坟场荒地里的白蒿。

荠菜,家乡叫念念菜,几乎全国到处都有,在北京的早市上我还经常见菜贩卖。周作人曾在他的《家乡的野菜》一文中就写过它,可见南方的田里或者家后的园子里也有。他还说,日本国亦有此菜。看来荠菜应该是世界之草,最少应该算是东亚之草了吧?

这时候荠菜基本都匍匐在麦地垄间,扑弄着齿裂的长叶,犹如爬在地上的绿色海星。到了四月底五月初,荠菜基本都不能吃了。它已经从杈里长出长长的细茎,次第开出白色的小花,干硬成草了。

█荠菜

荠菜的吃法基本和马齿菜差不多,包饺子,蒸圐垒,凉拌菜。虽然没有马齿菜滑嫩软糯,却比马齿菜爽口。至于我说的白蒿,就是中药铺里所卖的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中医讲,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湿热、退*疽作用。长期饮用,保肝利胆,有直接阻碍肝胆系统肿瘤细胞增殖的功效。

小时候剜白蒿并不知道它有药用价值,只是觉得它蒸下的圐垒特别好吃,干爽利落,有点中草药味,不像马齿菜那么黏糯。不过后来家乡的白蒿越来越难找,因为过去长白蒿的田脚地头和荒坟野坡,已经被“学大寨”耕为粮田,连杂草也很难觅迹了。

春天很快就会过去,随着天气的升温,但凡杂草可生的地方,只要遇到一场好雨,杂草就会参差而出。我真的非常佩服杂草的生命力,顽强而固执,不屈且不挠。我真不知道它们哪里来的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人踩火烧犁耕锄铲刀割马踏而不死。岁岁年年,年年岁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不敢自诩,我可以说走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区)市,也去过全国不少的穷乡僻壤,非常惭愧,却很少注意过那里的野菜。久居北京以后才发现,这里的野菜和我们家乡几乎没有两样,这也许就是同处北方的缘故吧?

夏天,家乡的野菜有灰条、扫帚苗、人汉、田苣、刺蓬等。灰条,北京叫灰灰菜。它全身灰绿,叶呈卵形。如果任由它生长,可以长到一两米高。扫帚苗,因为它长大了可以束成扫帚而得名。它叶子细长,茎干密集,其中一种家乡有人还专门栽种,束成扫帚卖钱或自用。不过,一般吃的扫帚苗是另一种。它叶子形状和大扫帚苗几乎一样,只是一个呈红绿色,一个呈*绿色。呈红绿色的这种不能束扫帚用,只能当野菜吃。

█灰菜

█曲麻菜

█蕨菜

人汉,家乡又叫西方谷。它叶子呈长卵形,上带绒毛,长大结籽穗状。在北京也到处可见,但北京人叫它什么名字我始终不知道。

田苣,也叫田苣芽。它似乎喜水怕旱,一般都长在水浇地里,一长一大片,类似苦苦菜。它味苦性寒,必须焯熟拔凉了才能吃。老家人常常把它当成一种败火的野菜来用。当然,同类野菜还包括蒲公英、猪耳朵(车前子)等。不过这大多作为治病土方之用了,而很少作为野菜上桌。

家乡人最常吃的野菜应该还有几种。不,这几种严格地说不能算是野菜了。这就是榆钱、槐花、苜蓿等等。

榆树,北方的当家树种。它木质坚硬,纹理清晰,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材。虽然现在城市街道上、公园里很少有把它作为行道树、绿化树、美化树来栽种,但谁要是想把它连根除掉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小区院里就有几棵榆树,可能这里原来种过榆树的缘故吧,它们都是从石隙砖缝里长出来的。小区物业多次命人砍去,它们还是顽强地从地缝里重又钻了出来,屡长屡伐,屡伐屡长,总也彻底灭不了去。其中两棵还是长到了碗口粗,两丈多高,前年竟长出了榆钱,成了春天小区里一道独特的金色风光。当然了,如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保护植被生态,没有人随意攀折榆钱下喙了。

槐花,当然指的是洋槐花。现在北京城里到处都是中国槐(北京市树),但洋槐树却很少。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力植树造林,家乡不少地方也广植洋槐。它耐寒耐旱,不择水土,繁殖力强,加之速生,是绿化尤其是干旱地区绿化的当家树种。小时候一到暮春初夏,正是洋槐开花的时节,一帮小孩就会用竹竿绑上一个钩镰,到村野路边去钩槐花。

我们村西路边植有几棵洋槐树,不属于任何人家,而属于生产队。每到春天,树上便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白色的花,先别说吃呢,走到树下便能嗅到淡淡的槐香。如果有一阵风吹来,立即会弥漫一片世界。

槐花形状似豆花,腰子样,洁白如雪。槐花的吃法和多数野菜一样,不是蒸圐垒,就是蒸菜团子。我们有时候还会直接从钩下来的枝上捋下一把,塞到嘴里生吃,好清新的香气啊!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槐花了,写到这里口里都有点漾口水,泛花香。

到了北京以后,在一些街巷里我也偶尔见过洋槐树。我家住的街道上就有零星几棵。它们大多都非常高大,想必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的。只可惜只能是路过看看,树身都被修剪成了光杆高枝,高高擎挂起的槐花虽然诱人,但也只能遥望而无法攀摘了。

苜蓿,严格地说不能归入野菜之列。小时候村里每个生产队都会种几亩苜蓿,是喂集体牲口的。苜蓿富含营养,是牲畜的上佳青饲料。加之它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割了一茬再长出新一茬,不用年年种。每年开春,苜蓿早早便会从去年割去枝叶的根部长出来,椭圆形的叶子深绿深绿,覆了*色的田间。

我记得60年代粮食困难时期,星期天我曾几次跟着队里的一群妇女小孩,深更半夜跑到别的村去偷揪苜蓿。那时所有队里都有一两块苜蓿地,但白天有专人看管,没法偷。也许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吧,偷揪苜蓿的人群很少到本村的地里去,反而不惜跑上几里路到别的村去偷摘。

到了70年代,缺吃少穿的日子已经基本没有了,我也早参加了工作,就没有再吃过苜蓿。

到了80年代,农村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苜蓿地也成了稀罕。前两年,有老家一朋友来京,给我拿来一塑料袋苜蓿,他还是从山里县摘来的。我还是照老家的做法,拌上白面,蒸成了圐垒。然后淋点香油和辣椒,连从未吃过野菜的孙子也直叫:“真香,真好吃!”这也是我近三四十年再次吃到苜蓿。

野菜,就这么顽固地扎在我的记忆里。不,顽固地扎在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还有小我们一代人的记忆里。

在北京能采到野菜,还真有点不容易。尤其是这些年,北京发展太快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调到北京,二环才通车,三环还没有影儿,如今已经六环了。路多了,房多了,地少了。庄稼地、空地、荒地当然更少了。90年代中期我还在王府井边上的胡同里看蛐蛐打架,听蝉声嘶鸣。如今你到五环外估计也很难看到蛐蛐。至于蝉鸣,倒似了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闻捷写的一篇课文:《北京的秋天》里所描写的“秋天来了,蝉声渐渐的稀了”。只不过稀的原因不是因为秋天来了,而是因为城市建设多了,多的已经没有了蛐蛐、蝉虫的生存繁衍之地之所了。

好在今天我无意中竟采到了一塑料袋马齿菜,既然采了,就想朵颐。如何做呢?倒需细思量。如果按照老家的做法,当然就是蒸圐垒、蒸团子。这两种做法其实基本一样,只是一个是拌上白面蒸,一个是拌上白面捏成窝头样蒸。妻说:“我们做饺子吧。”

做饺子?马齿菜饺子我听人说过,但还真没有吃过。妻在北京长大,她说:“北京人一般都这么做,或者焯熟拌凉菜吃。”十里风俗不一样。那就照她的意思来。

于是割肉,拌馅,和面。现如今超市方便,一会儿功夫一切准备就绪。

这还真是我第一次吃马齿菜馅饺子。说句不怕寒碜的话,活了70岁,在农村也长了十几年,我哪里吃过马齿菜馅的饺子?农家人,一年吃不了几次肉,多数时候吃饺子都是鸡蛋韭菜,羊肉胡萝卜,白菜猪肉馅,谁舍得肉或鸡蛋包野菜饺子?

得,就它了。

这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感觉还真的妙。马齿菜糯滑里有点微涩,经被浸入家乡老陈醋的蒜泥调和,便有了一种鲜美的快感和怡颊的特别感受。

执著入口,留在嘴里细嘬慢咂,趁热下肚,那个美哦!它虽然没有韭菜馅的葱香,却有着润腹的快感;虽然没有萝卜馅的爽口,却有着大快朵颐的觉道;虽然没有白菜馅的清喉,却有着回味孩童时的思畅。这不禁勾起了自己的味蕾,比平时多吃了十几个。

这就是我到京多年来吃的第一次野菜,分文未取,倒胜却星际酒店里的山珍海味、鲍翅参茸,立时勾起了我忆念双亲及家乡遐想!

山西风物系列

故乡风物

老家的烩熟菜

故乡风物

尉世吉:打饼记

故乡风物

郭宏旺:远去的石碾子

故乡风物

晋北人家的那盘热炕

故乡风物

难忘故乡井

故乡风物

石磨的启示

故乡风物

尉世吉:烧山药

故乡风物

土炕上的摇车

故乡风物

故乡的碗团

故乡风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糕情

故乡风物丨也说大同*糕

故乡风物丨许玮:晋北的秋菜

故乡风物

故乡的芦苇

故乡风物

难忘的繁峙小米

故乡风物

一盘土炕,一个天下;一盘土炕,全部人生

故乡风物

那甜甜的榆钱

故乡风物

冬天,回山西喝一碗羊杂汤

故乡风物

王祥夫:北方的炕

故乡风物

偏关豆腐,勾起浓浓的乡情

故乡风物

柔韧的恒山莜面

故乡风物

砂锅炖煮的岁月

故乡风物

糁糁饭和蔓箐疙瘩老咸菜

故乡风物

山西面食说

故乡风物

山西的窑洞,冬暖夏凉神仙洞

故乡风物

晋北人家的炕,温暖了整个冬天

故乡风物

老家的风箱,童年的儿歌

故乡风物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折腰

王祥夫:说说小米

王祥夫:说说大同*米

故乡风物

荞麦灌肠,荞面碗团,另一种庸常生活的体验

故乡风物

家乡的煮疙瘩,粗粮年代蕴藏在生活深处的一丝安慰

故乡风物

家乡的蘸片子,朴拙自由的简约美食

故乡风物

家乡的红面糊糊,一天的温馨和实在从它开始

故乡风物

家乡的拨烂子,记忆深处成长的一部分

故乡风物

汾阳老家的饭食

故乡风物

又到杏子成熟时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写照

美食旅行作家告诉你:世界顶级杂粮产区在山西!

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腊八蒜中滋味长

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莜面栲栳栳,永驻心间唇齿留香的山西记忆

质朴温润味悠长,山西人离不了的小米粥

*河岸边话枣树,天赐山西的丰厚馈赠

又闻槐花香,那些与之相关的美食和生命场景

你吃过槐花拔烂子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