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哪些好 http://pf.39.net/bdfyy/zjdy/不風流處也風流
供稿人:田書雲
我第一次去來佛寺是在一九八八年,因爲那時年輕無知,只知道背著領導和同事偷偷地出去燒個香,其實僅僅是想出去看看另一種生活方式,對佛理根本一竅不通。
我還能很清楚地記起第一次見到賢公老和尚時的情景。當時老和尚正穿著一套很舊的短衣在幹農活,一臉的慈祥,和藹可親。給我的感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爺爺一樣。老和尚和我們説著話也不放下手中的活,勸我們要好好念佛,給我們講了許多念佛的好處。可是我們那時的心太浮躁了,根本沒把老和尚的話聽到耳朵裏去,心裏一直認爲念佛是老年人的事,是離我們年輕人很遙遠的。現在想來自己眞是業障深重,罪過啊!
第二次到來佛寺是在海慶法師出缸之後了。因爲聽幾個老居士説起慶公坐缸六年多卻肉身不壞,覺得很好奇,只聽説佛教聖地九華山有肉身不壞的菩薩,但從來也沒見到過。於是幾個人一商量,就結夥跑去看新鮮了。不知怎麼回事,望著跏趺而坐的慶公眞身,我的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再也止不住了。
慶公在世時,我們見面並沒有說太多話,只記得他個子很矮,一臉的慈祥,不愛講話。那時寺院還喂有耕牛,自己耕種。有位居士老遠指著慶公對我説:「就那個靠墙根站著面朝東的和尚,別人都看不起他,他只知道去拾糞,經常回寺院趕不上飯時,有飯就吃點兒,沒飯就不吃了。」……直到現在,我每次參拜慶公,還是止不住地流眼淚。
二〇〇七年夏天,我們四位居士一起去來佛寺看望賢公老和尚。寺院的門開著,院子裏空無一人。等了好長時間,老和尚才回來,原來他一個人在地裏幹活哪!老和尚説,現在寺院就他一個人住,農活出來了,不幹也不行,農活不等人。我們心裏都感覺好沉重,老和尚一百多歲了,一個人在這兒堅守著,還種這麼多的地,身邊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這樣大熱的天,到中午了還在地裏幹,回來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服,就是一個年輕人也受不了啊!我們幾個人都説:「您老一百多歲了,還每天這麼辛苦操勞,到底圖個啥呢?以您的資格,完全可以到條件好的道場去安度晚年嘛!」老和尚説:「出家人若守不好道場,把自己的廟都扔了,那還修行個啥呢?你讓人家説起來好聽不好聽?」我們幾人聽了都肅然起敬……
二〇〇八年冬,我騎車去千佛寺,離老遠就看見一位師父在大門前幹活。心想這麼大冷的天,是哪位師父還在這兒幹活呢?老和尚眼力好,記性也特別好。看見我就笑著説:「阿彌陀佛回來了!路上冷,趕緊到屋裏去吧!」我説:「這麼冷的天,您老人家怎麼還在這兒幹活呢?」老和尚説:「這路邊上長的草,現在乾了,看上去不好看,學生娃兒們走著也不方便。我想用鏟子把草都給鏟掉,然後再掃一掃,好走了也好看了。」
我有一段時間在千佛寺念佛,發現老和尚每天早上兩三點鐘一定起床。我們聽到老和尚一步一句阿彌陀佛,就知道他老人家已經起床,是在去廁所的路上了。於是也都不好意思再繼續睡下去,一個個也就馬上起床了。
老和尚拜佛從不用很柔軟的拜墊,他用高粱褲編成一個半指厚的小墊子,上面又硬又不平,而他卻一直堅持在那上面拜佛。想起他老人家對佛陀的那種虔誠恭敬,眞的令我們感到無比汗顏……
聽印涵法師講,老和尚在年輕時,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憑藉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救過很多人的命。老和尚一生樂善好施、與人方便。他不是説到了,而是眞正做到了。
老和尚生活上特別節儉,吃飯從不挑剔,從不吃小灶,每天和大家一樣用餐,每次飯後總是用開水把碗涮了又涮。
老和尚穿的襪子補了一次又一次。有一次我問他老人家:「您有啥活我們可以幫忙嗎?」老和尚找出了一雙襪子讓我拿去補,我看兩隻襪子都爛掉了大半邊,根本沒法下手再補了,於是就偷偷地把破襪子藏了起來。老和尚再問的時候,我們都説找不著了,老和尚沒辦法了,才只好去穿新襪子。
每年秋天以後,老和尚就去挖樹根,然後劈開曬乾以備冬用。因爲這裏是農村,條件比較差,室内沒有暖氣,冬季比較冷的時候,老和尚就自己用火盆生火取暖。老人家雖然一百多歲了,但還是和年輕人一樣,蓋一床被子,外邊再搭一床就過冬了。有一次我們給老和尚打掃房間,順便想幫他把衣服和床單洗洗。結果掀被子的時候,發現腳頭卻抖不開,仔細一看,原來是老和尚爲了能暖和一些,把腳頭的被子用一根繩子捆起來了。我們都笑老和尚眞是會想辧法。
老和尚用的東西都是再平常不過了,從沒見他拄過新拐杖,他經常拄的拐杖就是地上長的一種名叫「灰灰菜」的野菜桿子。掃地用的掃帚也都是用他自己種的「掃帚苗」捆扎成的。
老和尚有時候出外辧事,下車之後離千佛寺還有將近五里地的路程,他經常步行回來。既不願花錢僱車,也不願麻煩印涵法師去接他。
老和尚看到人家丟掉的毛衣,感到很可惜,便撿回去洗一洗,然後用拆下的毛線搓了兩大盤繩。比在街上買的還好看、耐用。我們都佩服老和尚咋能想到這招呢?這廢物利用眞是太好了!於是都回去跟著照做。
老和尚很平易近人,隨身的包裏總是帶著好多佛像、掛件、念珠之類的紀念品,隨時準備著和大眾結緣。無論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他都會先打招呼:「阿彌陀佛!回來了。」他老人家從不擺架子,讓去道場的信眾都感覺像是到家一樣的溫暖。每次給老和尚頂禮,他總是樂呵呵地説:「不要拜我這凡僧,去拜佛!」……
這些都是賢公老和尚日常的一些小事,然而正是因爲它的平常,卻更加襯托出老和尚修持功夫的不平常。
(因緣生按)南無阿彌陀佛!《千家詩》中收錄了一首無名高人所作的題壁詩:
一團茅草亂蓬蓬,
驀地燒天驀地空。
爭似滿爐煨榾柮,
漫騰騰地暖烘烘。
這首詩樸實無華,卻飽含哲理。詩人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假如華而不實,只追求表面的排場,就會像燒茅草一樣,瞬間之後便煙消火滅了。只有腳踏實地,講求實效,持久不斷地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這就像在火爐中燒老樹根那樣,由於質堅耐燒,所以才能取暖禦寒。
印涵法師曾經給大家説起過,他在來佛寺常住的時候,有一次老和尚涼拌了一些芹菜,指著地上的香油壺對他説:「你用筷子蘸一點兒,把這些芹菜給拌拌!」印涵法師提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滿含熱淚,他説:「那是一壺五十斤的香油啊,而師父卻讓我用筷子蘸點兒把菜拌拌。就憑這一點,我就佩服他一輩子!我這些年盡力去學習師父的勤儉,可現在我在勤勞這方面還説得過去,但論起節儉還是遠遠比不上師父。」
印榮法師説:「我剛開始也有點兒嫌師父太小氣,要買兩塊錢的豆腐他都不讓買。可是後來見他給幾家學校和道場捐資買樹苗,卻一抖手就拿出好幾千塊錢。這讓我徹底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南陽的張軍居士曾在義烏念佛堂供養老和尚一根拐杖和一枚紅瑪瑙戒指,還有一條紫色的手珠。老和尚當時就説:「出家人哪有帶戒指首飾的呀?不如法。你拿走吧!拐杖我也有。」張居士説:「沒關係,您老人家可能一輩子也沒戴過這些,您戴上讓我看看漂亮不漂亮?而且您的那根拐杖已經很舊了,下邊都裂缝了,以後您就用這根新的吧!」老和尚於是高興地接受了這些供養。一星期後,張居士又去念佛堂,劉居士對他説:「老和尚有事情回寺院了。走時把你供養他的戒指和手鏈佛珠都留下了,説出家人不應該戴這些東西,顏色都太鮮豔,不如法。」張居士後來説:「當時我就深深地覺得這老和尚眞是大修行人!他見我那麼執著,爲了讓我生歡喜心,就恆順眾生,收下了供養。等到臨走時再把東西留下,眞是慈悲善巧啊!『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起歡喜心』。確實是這樣的!」
師父上人讚歎賢公「道在平常」,簡直太貼切了!好多人説起老和尚對他們的觸動,都是因爲一些很平常的小事。
此篇對老和尚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各個方面都有概略的描述,雖無驚人之語,卻不失平實自然。老和尚樸實卻又高大的形像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眞可謂不風流處也風流!
往期回顧
第1集:緣起第2集:海會聖賢第3集:聖人何事欲無言第4集:丹田有寶休尋道第5集:非此母不生此子第6集:儉能勝禍謙受福第7集:守口攝意身莫犯第8集:千載難遇此僧團第9集:一聲清風遍寰宇第10集:來此作佛不易心
第11集:願得千佛常住世
第12集:身心放下皆圓明
第13集:對面不見阿彌陀
第14集:安得花開火裏蓮
第15集:虎狼叢中也立身
第16集:心中有佛足潤身
第17集:吹盡狂沙始到金
第18集:知所在自然自在
第19集:此生何幸結佛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