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是麦子吗?
藜麦不是麦子也不是谷物,是一种苋科藜属植物,被称为“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灰米、金谷子、藜谷”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一种古老的安第斯粮食作物,被称为“粮食之母”。
藜麦还被誉为“植物黄金”,是宇航员专供食品,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
藜麦营养丰富,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含麸质,热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蛋白质可以和牛肉媲美,被推荐为“全营养食品”。
藜麦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于恶劣霜冻、长期干旱、盐碱及较强的太阳辐射等均有较强的耐受性,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
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与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王伟。
飘扬过海的藜麦能在贵州土地上生长吗?
藜麦适宜生长在夏季气候冷凉、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的高海拔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的贵州山区,与原产地安第斯山区所处的纬度相似,也具备高海拨地区的典型气候。藜麦和玉米生育期、物候期相似,在贵州山区坡地,藜麦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为了让藜麦在贵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年,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了藜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并从国外与国内甘肃、山西、云南、河北等地,引进了南美藜麦、台湾藜麦、藜麦近缘种(灰灰菜、红旱菜)等80份藜麦种质资源,进行进一步强化藜麦品种选育、优势区域甄别以及栽培管理模式工作。
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王伟。
最初在藜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并不顺利。作为外来物种,在省内关于藜麦的品种资源、种植技术及产品开发等均无研究基础。因此出现了所引种质不纯,混杂严重,生长习性不清,种植方式多样,生产水平低下等问题。
为克服技术难题,有效推进我省藜麦种植产业发展。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科研人员对藜麦所形成的限制因素进行重点攻关,最终通过品种的选育、播种期的调整及关键栽培技术的调控,成功实选育出高产、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的藜麦在我省栽培。
由于藜麦属常异花作物,自然变异非常大,藜麦育种需要长期套袋自交才能选出纯系,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已开展3次南繁加代,并在贵阳、威宁、安顺等地进行鉴定与选择,现形成了份藜麦育种中间材料。在不同生态区鉴定和筛选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3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系。
“去年,我所成功选育出了适应在贵州中低海地区大面积推广的黔藜1号、黔藜2号,适宜在高海拨地区推广的黔藜3号。并在安顺、毕节地区进行新品种的示范种植,藜麦品种的引进种植在贵州取得初步成功。”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王伟介绍。
走进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合旺村的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藜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30多亩藜麦已进入成熟期,在阳光的照射下,藜麦株上一簇簇藜麦粒闪耀着金黄色光芒。
“我们这个基地共育了黔藜1号与黔藜2号两个品种,再过几天地里的藜麦就可以采收了,经过我们初步测产下,藜麦的亩产量能达余斤,按市场收购价10一斤来计算,预计,亩产值在0元以上。”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王伟介绍。
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科研人员们用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实证了贵州山地也能长出“洋麦子”。不仅如此,依托既有成果,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科研人员还研发出藜麦米等产品。
“下一步,产品选育成功后,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适种工作,将我们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品种放在贵州的生产线上,助推我们藜麦产业在我省实现从无到有,从局部试验到全面推广,从产品初步研发到投入市场的跨越式发展。”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表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维维
编辑唐怒娇邓钺洁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