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文章来源:渑池融媒体记者
自古民以食为天,拥有七千年古文化起源地的古城渑池,自然也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在舌尖文化上,渑池定不会输于其他地方。太久远的不去考究,我着重谈一下,我所经历的六十年代以来,八十年代以前的渑池的饮食习惯等情况。
我们可以把饮食方面分为三大块,面食、菜品和特色食品。
面食可分面条,馒头,汤类。面条有卤面、捞面,炒面、搅面,炸酱面等。这些面都是干的稠的。那些年月,日常主要有稀面条,兑碗面(酸汤面叶)、炝锅面、清汤面、糊涂面条,浆面条,还有腊八节做的腊八煮饭,这些都是白面。还有粗粮面条,绿豆面条、红薯面条。红薯面条分手幹的和机器轧的两种,手幹的红薯面条好吃,但不好幹,得兑些白面。绿豆面,也得兑白面,但有种豆腥味,有人不爱吃。七十年代中期,还流行一种机器轧的玉米面条,但适口性差,一直没兴开。当时,粮食紧张,面食除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是吃稀的或者粗粮。那时,我母亲还把枸树叶烤焦弄碎,与面活在一起,做成枸叶面条,挺好吃的,就是不好幹。
馒头在北方,早晚餐是少不了的。但是那年月,粮食困乏,生活紧张,细粮少。就连吃商品粮的,吃白馍的机会也不多。而城镇或乡下农村人,更罕见。他们用来添肚子的,主要是粗粮。如玉米面发糕,也叫虚糕面馍,有时也蒸红薯面虚糕,但凉了很硬,不好吃。过年或者特殊情况,才蒸点白馍。也蒸点和红薯面相搅的花卷馍。一直到过年时,方能蒸点白面馍,但年成不好时,还要兑些白玉米面。过年蒸馍,主要有菜包,里面是萝卜粉条,好的时候兑些猪油渣,还有豆馅馍。元宵节前,会蒸些糖包馍,枣花馍。有兴致时,人们还会做些小动物图案馍。十五那天,许多家庭还会做些灯罩馍,用酒谷(一种特殊谷子),和好做个小窝窝,蒸熟后,放些植物油,棉线灯芯,点着放在大门口附近墙头上,以示吉祥。那时盖房,还扔漂梁蛋,还有过白事用的食盒馍,馍里头常包个河光蛋石头或土豆,以装门面。大都用的是白面和白玉米面两搅。馍还有烙馍,白面油馍,薄干馍,发面烙馍,一般情况人们吃不上。吃的大都是玉米面烙饼,也摊些玉米煎饼(布块馍),偶尓也吃些红薯面烙馍。每年六月六,女人们炸点油食,回娘家看父母。有麻糖(麻花)、菜角、油条、油饼等,这些通称油食,只有这时候能吃上点油食,还有过年会炸点麻叶(果子)。因油料短缺,油食平常很难见到。
喝汤,一般是玉米面汤,里面煮点红薯,叫红薯汤,也有煮些玉米面窝窝或红薯面窝窝,也有一煮些红薯片。玉米糁汤人们很爱喝的,只是玉米脱粒是种浪费,缺粮岁月,人们大都将玉米连磨碎了,那叫一风吹。拉糁太奢侈,太浪费粮食。还有一道美食,漏蛤蟆蝌蚪,将玉米面和好行好,放在胡芦做的大漏瓢里。在翻滚的水上边,不停抖动或用小木棍敲着,像漏粉条样,玉米糊顺漏瓢眼,流到滚水锅里,很快做出来了黄金鱼或面鱼儿,我们当地叫它蛤蟆蝌蚪。捞出来后,在盆里过凉水,然后炒着吃,调着吃,都是美味。小米汤很好喝,只是分的小米很少,喝不了多久,还吃过闷的小米饭,但不敢常吃,据说县北南村有道咸小米饭很好吃,可惜我还没吃过。白面汤,一般喝不上,只有老人,小孩还有月子婆娘能喝上一些。白面汤。有面筋汤(白面疙瘩汤),白面疙瘩汤是把白面搅好行好,水开后,不住往面碗里加水,然后一点点住滚水里倒,筷子朝一个方向搅,一会就成面疙瘩汤。鸡蛋汤。在白面汤里,打个鸡蛋,这些都是高级别待遇。还有一种炒面,将面粉蒸熟炒好,用箩过好,吃时往碗里放些,用开水一冲,放点盐搅好,非常好喝,这和以后的油茶差不多。在我们家,喝炒面汤是我爷爷的专利,爷爷老喝一半,剩下的,让我们姊妹几个分着喝。我们喝得就差把碗也吃了,
还有红薯面饸饹,红薯面和好蒸熟,放到饸饹床上压出饸饹,炒着吃调着吃都好吃,炒饸饹再放些猪油渣,那味叫一个美,在南村有白面饸饹面,我们这不兴。
以上是旧时面食的情况,大米饭,社会商品粮供应户能见到,本地农民日常少见。不过,过红白喜事时,大家才能吃上大米饭。我家在粮站附近,过年父母托人买点大米,那时,光吃白米饭就香,甭说兑菜了。
菜品,在食堂有菜单,样式多,民间很少。农村人大都吃些时令青菜,冬天腌些咸萝卜,立芥、雪里蕻、轧点韭花,捂点黄菜,还有在夏天晒干的白菜帮子,豆角,焯好晒干,用来做糊涂面煮锅用。炒菜吃的很少。当时过事,我们渑池有两种大菜最常见,农村十碗席和大铁锅在士灶上炖的杂烩菜。那都是红白事常用。杂烩菜,如今农村过白事肯做,但没有过去的风味了,主要现在调料太多,食材也不如过去,它已失去原味了。十碗席一般四荤六素,或者六荤四素。荤菜是在海带,素肉疙瘩,白菜,黄豆芽,家常豆腐等。在这些菜上放几片炖得很烂的红烧肉或条子肉。入口软滑嫩香,满口流油,常常菜一端上,一会肉就没有了。凉菜中红白萝卜配大白菜,还有农村自家生的小豆芽,酸辣香脆,入口别有风味。现在也有一些饭店,也做这种菜,但完全不是过去的味道了。旧时天池有道得客大菜,大管待和小管待,菜品做工精细,像洛阳水席,它一下能吃几个小时呢,曾一度受当地人们的欢迎。像段村南村,都有自己的特色食品,这些资源如得以开发,定会成为我县舌尖上一道道美食名片。如今,待客大都选在食堂酒店,鸡鸭鱼虾,应有尽有,尤为丰盛。但是却找不到以前欣喜的感觉了,可能一些饭店如今,为了盈利,菜肴从选料,和做工上已缺乏过去的工匠精神,过份使用调料,使许多菜品,失去了原始的风味。旧时过年,还有一道来非常好,就是做猪头糕。那时想方设法,去卖肉门市,买个猪头猪蹄。然后拿烧火棍,将毛烙尽洗干净,或把猪头放沥青锅里,脱好毛。劈开切成一块块。放到锅里煮,头一茬,将煮肉血水倒掉。然后把花椒大料桔子皮之类,用布包好,放到铁锅里,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慢慢煮。在土灶烧柴炖几个小时,到骨肉分离,然后再剔出骨头。把猪蹄猪头上的肉切好,放在铁锅再炖,待肉烂然后它勺到容器,放一晚上就庆成猪头糕可。那时的猪头糕口感浓香。现在所谓猪头糕,大都用猪皮做的,叫皮冻,从哀材到火候都不到位,如今只是一道应景凑数之菜。所以如果真把传统十碗席,杂烩菜等之类的菜育,真正拿出工匠精神去做,还是大有市场的。
特色食品,指主食主菜以外,地方特有的食品。
一类蒸有以下几类,每年春采点榆钱,枸穗,洋槐花等择好洗干净,放些调料,再用面拌好,放笼上蒸,然后或调蒜汁或炒好,都挺好吃。我家当年还蒸过黄豆皮菜,味道也不错。
还有种野菜,水芹菜,薄荷、蒲公英、我们腌着吃。灰灰菜,苋菜,马齿莱,我们用开水焯一下,或拌面吃,或调凉菜吃,马齿菜还可以切碎搅到面里,蒸馍吃。我家还有独特的香椿树,每年春季,掰些香椿芽,或香椿炒鸡蛋,或腌好四季吃。
还要说的是两种特色食品,捻转和柿子面。每年端午前后,割下满仁的青麦蒸熟,脱粒后,然后用石磨将青麦粒辗成小蚕似的小卷,炒着调着都好吃。可惜时间太短,季节性太强。如能做好贮存好,那末尚不是一个好生意。
柿子面,我们县当地山区,有的是柿子树。每年结的柿子,除了时令吃以外,大都做成柿饼和柿掰。乡民们把做柿饼削的柿子皮,晒干粉碎。兑点其它什么的。每年初夏,弄点柿子面,兑点凉水拌好,吃着甜香,有种沁人心脾的爽。
我写这些,大都是六七十年代以前,我们渑池人经常吃的。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食品和菜品越来越多。现在人们,已不是没啥吃,而是想不想吃的问题。人们开始返樸归真,追求原生态的东西。喜欢寻觅久违的绿色食品和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