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禹城有个大谢庄,那些旧事,让人难忘人 [复制链接]

1#

作者:吴昆

茶花茉莉舞青衣,回甘香溢一念提,

玉露捧出乡思雨,朦胧雾起勾回忆。

抒发百年建党情,大禹精神传下去,

描摹谢庄几十载,风云变幻多神奇。

在城里住久了,确实有点怀念过去的乡土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咸,清晰的场景扑面而来,这一路历程让我忽地想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大谢村的标志

艰苦奋斗 苦乐年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在鲁西北平原的广袤大地上,有这么一个小村庄,名叫大谢村,这个村子里走出过一位县长叫范兰岭,这位老人是我姥爷的亲哥哥,村头的那座石桥就是大姥爷当年协调修建的。三十多年前,石桥旁边有一红砖桥,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它已风雨飘摇。

一放暑假,母亲就把我送到姥娘家,我的性格也由此慢慢改变,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偷西瓜、摸老蛸狗、上树、下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座红砖桥就是我与伙伴们扎猛子打滂涟的起跳台,依桥傍河的那片波光粼粼曾充满着数不尽的欢声笑语。

那道浅浅的河湾一直在为村民服务,听老人们讲,当年吃水、洗澡、游泳、洗衣、担水浇田都在这里,既丰富了大谢村民的娱乐生活,又解决了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问题,只是它也有感冒发烧的时候,烧得厉害之时河床露出火苗子样的杂草,河沙淤泥板结成斑斑老碱状的肤色。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伟大的劳动人民,村长集合村民们集思广益,有建议拦河筑坝的,有提议挖井的,有嚷嚷着一块出工挖个存水的大湾,村长个别酝酿了一下,认为拦河筑坝有点扯淡,不过这挖井修湾的思路倒是可取,随即安排“家里掌柜的”简单弄上几个菜,班子成员一边“研究”一边制定可操作方案。听说当晚的会议气氛很是热烈,大葱炒鸡蛋的盘子都“舔”干净了,仅存的几斤地瓜干烧酒也全都给空出来了,至于超出的部分先记在生产队的账上。

说干就干!出工的记工分。只见村子中间那片荒草丛生的盐碱地里一派热火朝天,其壮观景象直逼想当年的“南泥湾”,大人小孩齐上阵,有撅土刨树根的壮小伙子,嗬!还挖出个铁疙瘩“哑弹”,大家伙围过来嘁嘁喳喳,说是小鬼子给留下的,最后交由“上面的人”处理了。有前拉后推独轮车的妇女,还有叼着旱烟卷裹着白头巾在一旁优哉游哉烧水的年迈老汉。

缕缕炊烟升起,一个个透着金黄的玉米饼子在老奶奶的手中翻转腾挪,旁边“鼻涕过河”的小娃娃吞咽着唾沫,总是有意无意的往跟前凑,那诱人的香气早已把魂魄勾得直痒痒。顺便说一句,当年我姥爷也在撅土的队伍里,别看年纪不大,骨子里早长满了硬气劲儿。

经两月有余的奋战,一个五亩见方的大湾凸显模样,挖出的土方都被运到村头的打麦场上,由专人用箩筐仔细筛选,筛好的细土掺上麦秸和成泥,打成一块一块足有二十来斤重的长方体土坯,这些“财物”归村集体所有,但分配权由班子成员“研究”决定。

村民们还在为湾中无水发着愁,没料到只一场瓢泼大雨就让人喜上眉梢,虽然积水很浅,倒也盈盈碧波,时日不长,在不经意间零星的圆润荷叶点缀其间,偶有粉白荷花露头,红绿相间眼前一亮,陆续有野鸭、麻雀窜来享受一番人间荷塘,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大雨不停地拍打着大湾并发出瘆人的声响,只一个夏天,雨水便汹涌着漾了出来,湾沿搭了前伸十余米的小木桥,桥头处搭了一架木制踩踏水车,沿湾向东修了一条水沟,溢出的雨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村东头庄稼地旁的大土坑内。湾里的杂草枯枝落叶也一并顺沟流出,顽皮的孩童常在田里拾到小鱼小虾,扔在灶火灰里不一会就扒拉出来,吃成满嘴抹灰的小花猫。

每隔两三年,村长都会派人放空湾水,清出淤泥腐叶沤肥,平日里派有专人打捞浮萍,小孩们不敢来湾里戏水胡闹,因此大湾常年是清澈的。后来,姥爷娶了姥娘,先有了我大姨,后来听大姨说,她三四岁时常在结冰的上吹着柳笛溜冰擦滑。

“班子成员”集体商议,选定了湾西一处冬季常结白霜、夏季略有潮湿迹象的位置作为掘井之地,烧了纸上了香才着手动工。井口垫上四块木板并安装好辘轳,挖出的土用辘轳篮筐提溜上来,一边深挖一边在木甃上砌石瓦。

随着井壁越来越高,上边的人要不断用粗砂粒将井筒与井壁之间填满,既保证井周围的水能渗进来又保持井壁的相对稳定。挖到卵石层就要把井甃落实加固找正,再把中心位置挖成圆形锅底状。井口用大石头拦起来,防止人或动物掉进去,石头上再盖上厚木板。每到清晨,家家户户扛着扁担提着木桶围着井边站成一圈,村民们唠着嗑,小孩们嬉笑打闹着,用辘轳向上提着水,挑回家里倒进水缸能吃用两三天。

智慧引领 任劳任怨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雄鸡仰着脖一遍一遍地打鸣,黎明的曙光点亮了整个大谢庄,村子中间有棵大槐树,树干上吊着一口大钟,生产队长一天三晌按点敲钟吹哨子,全村男女老少开始集体上工了,刚喝了粘粥,衣冠褴褛的村民懒散地扛着农具,悠悠哒哒地磨蹭着,不时传来几声小孩的哭叫。

由于分的口粮少,“够不够三百六”嘛!地瓜四斤顶一斤粮,秋收时丢了的玉米棒子,还有那崩没的豆粒都得从社员的口粮中扣除,再扣点糠麸每人每天也就六七两口粮。大家都面黄肌瘦的,甭想找出一个胖子来,都在饱受挨饿的痛苦。由于亩产低,交完公粮也就所剩无几了,一个个褐红色的肩膀上压着颤悠悠的扁担,一条交公粮的长龙队伍蜿蜒曲折。

大部分村民年后就已经吃光了所分的粮食,春天只能靠挖野菜垫垫肚皮,榆树叶、灰灰菜、白蒿早被抢光了。物质的匮乏使得身上穿的衣服补丁盖补丁,冬天的灰色破棉衣没有棉花套子是空壳的,劳动一出汗变得又凉又硬,家中的破炕席上,只有可怜的一床被子,冬天脚上只一双破黑布鞋,常年光着脚没有袜子穿,到了晚上一抹黑,豆大的煤油灯尽可能地省着点,小孩学习的时候才舍得点上,全村只有生产队长有个手电棒子。

“上面”号召大炼钢铁,谢庄村民是很积极的,就连吃饭的锅碗瓢盆、菜刀、烧火做饭的炉箅子都贡献出来。一时间村东头的土炼钢炉火光冲天,林子里的树木砍伐殆尽。秋收后上级又组织全体壮劳力挖大沟、挑大河,兴修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经常一连奋战好几个月,生产队长统一安排,挑选村里精壮劳力自带被褥、农具、独轮车等。

姥爷自然被挑了去,生产队准备大锅灶、大蒸笼,吃住都得在挖河的工地上,安营扎寨搭好工棚,里边铺上麦秸放上被褥,十几个人打通铺睡在一起,队长领取任务区域并插上小红旗,工地指挥部设有广播大喇叭,《社会主义好》歌曲响彻南北。

你看吧!整个河道人山人海,人挑肩扛来来往往,热火朝天,一头一只土筐子用扁担挑着,倒在河两岸的堤上筑起河坝以防水患,干旱的时候就清河底的泥沙。挖河是个力气活,社员的饭量也大,十几个窝头饼子不在话下,到了晚上,老少爷们围到一起,天南海北地胡吹海嗙。

姥爷记挂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姥娘和孩子们,就每天偷偷地省下两个窝头,攒上两三天趁着夜色给家里送回去。虽然来回折腾占用了睡觉休息的时间,但男人的责任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

右三为我的大姥爷范兰岭,时任禹城县长

大姥爷范兰岭

没过多久,姥爷参加了工作,去了县化肥厂当了临时工,当时大姥爷的职务已经是德州地区办公室副主任了,姥娘带着两岁多点的大姨在车站运输队打零工,由于学过几天扎针,车队领导给置办了小药箱,每日背着它领着大姨给运输队的工人们瞧病。一年后,考虑到老家大谢不能就此舍了,那才是个长长远远的家,为此辞去了医务工作,选择回家砸坷垃种地。

姥娘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到了晚上就开始纺线,古老的木制纺车嗡嗡作响,大姨则在一旁仔细学着看着。冬季上河清淤泥的时候最遭罪,大家都是赤脚踩在冰冷的泥窝子里,条件落后哪里有雨靴可穿?实在冻得受不了就放开喉咙喊几嗓子,那嘶哑的嗓子传出震撼人心的革命歌曲,常常把指挥部的领导感动得泪水连连。

当然了,也有个别混球唱起“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闹个笑话。工程接近尾声时,上级领导给大家庆功,蒸上菜团子或者大包子让大家放开吃,地瓜干烧酒放开喝,一醉方休来慰藉疲惫的身心。

上河工结束,朴实的村民又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去村中水井排队挑水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因为这时外村有了打井队,在自己家的院子内选好位置,一根钢管打下去,再从上面安装个井架就可压出甜水来。既然这样方便,所以很快家家都安了压水井,裹着小脚的老姥娘们再也不用为远途挑水而摔跟头了。

姥爷把水井打在西边院子里。解放后这个西大院建起了村里的土坯小学堂,由民办教师在此教导育红班至三年级的课程,小孩们在简陋的土台子上学习。讲育红班的课程时,大年级的学生就自习功课,讲大年级功课时,育红班的就到院子里玩耍。

有时小孩们也帮着姥爷压压水。压水时,小孩们的眼睛里透着好奇,石板底座,铁杆压把连着压水筒,筒里添上一舀子“引水”,在杠杆作用下反复上下抬压铁杆,甜水就源源不断被吸出来。小孩们人小力气弱,压水使劲的样子时而像小猴一般打提溜,时而做大力士状举起压把,费半天劲儿才压出一条溜水,但他们却乐得欢呼雀跃,紧忙趴下吸一口冰凉的井水,然后仰着脸徐徐咽下,那种发自肺腑的酣畅淋漓已写在带着酒窝的满面笑容里。

自家菜园里种的黄瓜小西红柿冰在井水里,嘎吱来几口,真是神仙过得日子!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在井台边洗把脸擦擦身子,真是舒坦,再泡上一大碗茉莉花茶解乏提神,甜水泡茶就是好喝啊!到了冬天,刚压出的井水是温和的,姥娘洗洗涮涮不会感觉那么冰冷,那时已经十岁的母亲常常得到大姨的口头表扬,因母亲总会替大人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接满水,时常压水压得快了,手中的压把滑脱打着下巴壳子。

至于村子中间的大湾,还有湾西的辘轳水井,都已成了一道风景,不再有人去打捞水草,孩子们无所顾忌地游泳嬉戏。湾西那口水井无人定期清淤,也面临着渐渐干涸,后为防止人畜跌落,一块厚厚的大石板封住口,结束了它长达十几年的历史使命。

身先士卒 自力更生

“农民分地人人喜,经济开放年年新”!

大谢村终于迎来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些挣工分、分口粮的生活场景渐渐远去。生产队开始酝酿怎样分田到户,大部分社员已经习惯了集体生活,对于分地持犹豫态度,“大锅饭”时期集中了村里的所有生产资源和工具,商品禁止流通,集体开伙粮食不准分配,刚开始的时候浪费严重,不到一年时间粮食开始匮乏,限量供应后一直没吃饱过饭,那些年的饥饿造成了很多人的离去,教训很深刻!

姥爷此时正式调到棉转站工作,在外边上班见多识广,一下就看明白了,回到家给乡亲们做工作,鼓励大家要提前适应党的好政策,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大家的思想开始跃跃欲试,大队安排抓阄,把地分了下去。大伙一窝蜂地到辛店集上置办了锄镰铣镢、小推车等生产农具,有条件的还买下了生产队的驴、骡、牛等牲畜。生产队解散了,集体财产大部分卖了,就连民办教师也不教书了,找活干挣钱去了。

就这样,分地之后种了一季麦子喜获丰产,交了公粮后余下的足够一家人饱饱吃一年的。第二年,队上又重新分的地,因为抓阄分的地好孬不均,村民意见很大,所有土地被分成三等,弱的地块多给点,肥的地块少分点,这样大家心里都舒服一点也就不再胡闹。

姥爷抓到的地力不强,决定加大施肥重新整地。那些日子真拿出上河工的劲头来了,拉地排车平地、挖百米的渠水沟,连续奋战半个多月,硬是没有耽误棉转战的工作,骑自行车每天来回县城一百多里地,坑洼不平的道路,醭土扬天。人的心气儿高也就不觉得累了,终于衬平了地播了小麦。

不久,县里组织中科院的专家来治理盐碱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转眼间风吹金黄麦浪,正值烈日当空,每天弯腰挥镰近十个小时,汗水顺着脊梁滴答,晚上还得加班加点,怕来一场大雨给淋了,然后又套种了玉米和棉花,棉苗出来后就得收割小麦,然后清垄镢出麦茬,再给棉苗浇水、喷农药。

姥爷在县城捎回的背式喷雾器起了大作用,棉铃虫少了,自然长势很好,可秋棉时间短,最后结了很少的籽棉,收了玉米后随即拔了棉花棵子,运回家立在房檐下,晚上吃完饭就开始摘棉花,手指头划出一道道血痕。

平时抓住晴好天气晒棉花,赶到姥爷休班时套上驴车去辛店棉厂卖棉花,六七百块钱收入囊中,买了个收音机匣子,又在县城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房檐下树了一个碗口粗的木头杆子,架上了天线,一时间村里的老少爷们晚上不忙了都来看电视,屋里坐不开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那一排排坐着小马扎的足有三十多个人。若是得知邻村放电影,乡亲们奔走相告,大人小孩风尘仆仆提早赶去占据有利观看地形,放映场面黑压压一大片,再看那墙上骑跨着的、还有树杈上当啷着腿的,真是一副生动的集会画面,与平日的空旷形成鲜明对比。

村里陆续建起了手工作坊,磨豆腐、弹棉花、磨面坊,那些原始的石磨被搁置了,成为了一道风景。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近种棉花远种树。一时间,大谢村只要不碍事的地方都种上了林子,棉花种植量越来越大。村民白天下地,晚上编草席、苇筐,还用玉米棒衣编坐垫换钱贴补家用。

有的户家分的地少,忙活完了就趁机做点小生意,骑着大梁车子,后面绑上白色的木头箱子,去麦收的田间地头卖冰糕,两分钱的不甜、五分钱的冰碴子大又甜。我的舅舅和小姨总能美美的吃上一支五分钱的冰糕。

没啥事的老人就蹲在村头墙角下晒太阳,夏天热气袭人时就猫进村头林子里摇着蒲扇纳凉。

随着时间的脚步,姥爷的老寒腿和脉管炎越发严重,不得不提前病退,舅舅接班以后农转非,并在城里捎回了一个小小的电抽水泵安装在压水井旁边,一合闸,甜水就源源不断被抽上来,顺着塑料管淌进大缸里。不过也有不给力的时候,俗话说,天一黑,电就没,电来了,人已睡。

居中坐着的二老是我姥爷范田龄和我姥娘

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舅舅在市里买了楼,把姥爷姥娘接了过去,老家的地让六姥爷的儿子照看着。回老家上坟时,六姥爷一家人往车后备箱塞满好几袋子白面粉和玉米面,这么做亲戚里道的好说话。

我的大姨、三姨、小姨每周都去看望姥爷姥娘,弄上几箱啤酒,买上两只鲜屠记扒鸡。虽然老人一时喝不完,但孩子们感觉老人看着心里高兴。想起以前一到过秋过麦,几个女婿就回大谢帮着干活,只要拿起镰刀,一气儿半个小时不带直腰的,那素质都是饱受磨炼苦出来的,姥娘喜在心里。供销社小卖铺买些猪下水切几个盘,给我们几个孩子买两瓶糖水葡萄,舅舅把小啤酒往井水里这么一拔,夕阳西下扬完场后,天井里小马扎那么一坐,幽香的茉莉花茶真解渴啊!

村中的大喇叭传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带着沙瓤的沙河辛西瓜上来,既解了暑又补充了糖分,屋门口的灯影下,酒过三巡的幸福都洋溢在脸上。

我在大东北当兵两年退伍回到家乡禹城,成为自来水公司的一名职工,随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开展,位于房寺镇境内的如意湖水经二、三水厂科学处理后联网供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各个乡镇,远隔五十多里地的大谢村民也喝上了安全放心“同源、同质、同网”的自来水,真正践行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惠及最远一家人”为民承诺!

这座南北狭长形似如意的苇河故道“如意水库”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具体目标,科学配比出甘甜的味道提高了禹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再看看村居建设、环境美化更是让人喜上眉梢。

禹城如意湖形似如意,故名

大谢村里闲着不用的老宅子也整修一新,整个村貌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韵味,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休闲公园引来不少旅游观光的城里人,村连村,景连景,大家徜徉于此,不断驻足领略着“一村一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从前的臭水沟变成了遍布健身器材的小广场,大湾下的垃圾不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户集、村收、镇运”形成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增加了很多位穿着黄马甲的保洁员,乡村的连片治理成了民心工程,真正实现了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一眼翠绿、风情万种。

又是小麦成熟时,天气变化不定,雨水较多,如若降雨刮大风势必小麦倒伏,所以抢收形势逼人,但有了领车员的电话就不用愁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驶进麦地,从早上一直忙到天黑,一天能收割近两百亩,户家地少的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刨去各种费用收割机车主一天纯挣两千多,虽然苦累交织、风餐露宿,但也值了!

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入了工业优先的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集聚的示范效应,邻村的牧业万头奶牛牧场成为产业融合的典范,新希望六合高档养猪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七个农业园区发挥着巨大的整体联动优势,“沙河辛”西瓜畅销全国各地,以万创孵化基地、中创智谷科技园为载体的制造加工新项目,为中小微企业的成长铺好康庄大道,与此配套的自来水、变电站、天然气、消防站、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一应俱全,孝道文化“四德”宣传遍布乡村角角落落,新型农场庄园熠熠生辉,书香家庭文明之风高唱凯歌,“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的大禹精神深入民心。

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迎着扬帆徒骇河的时代号召治水兴城,倾力打造环城水系,向着智造、开放、活力、兴旺、水韵、数字、书香、诚信、幸福九大目标精准发力,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重新焕发新时代的文明哺育中华儿女,大禹治水疏浚九河的光辉历程永放光芒。

大谢村景村庄美景村里的景观

“旗飘神州历百载,腥风血雨浴精神”!大谢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洪江是一名退伍老兵,这不,他喊大家过去喝茶呢,游园观景后再到党支部活动室感受一下红色文化,你会发觉建党百年,党旗依旧鲜红!品尝一下温室大棚里刚采摘的蔬菜和农家乐飘香的特色辣子鸡,抿一口酒香扑鼻的禹王亭,配着刚出锅的韭菜菜饼,感受一下大谢村民的质朴热情。

村支书高洪江村书记和部分村民高洪江和村民

作为带领大谢村前进的退伍老兵庄严承诺:不管是穿着军装,还是脱下军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人文禹城作者吴昆原创,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